01、戰略定位:構建國家低空經濟新范式
“十五五”時期(2026-2030年)是低空經濟從試點探索向規模化發展的關鍵轉型期。
國務院《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明確將低空經濟納入專項債資本金支持范圍,資本金比例上限提升至30%,并通過“負面清單+正面清單”管理模式劃定發展邊界。
這一政策框架下,低空經濟需從“技術驗證”向“產業生態構建”躍遷,成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到2030年,全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突破2.5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30%以上,其中低空物流、城市治理、文旅融合三大場景貢獻超60%產值。
建成覆蓋全國的低空智聯網體系,通用機場及起降點數量突破5000個,實現3000米以下空域數字化管理全覆蓋。
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續航里程突破500公里,無人機集群控制精度達厘米級,低空通信時延降至10毫秒以下。
培育10家以上百億級龍頭企業,形成“研發-制造-運營-服務”全產業鏈,核心技術自主化率超70%。

02、系統性規劃框架:三維協同發展模型
1.政策制度層:構建立體化治理體系
空域管理改革:推行“分類分級”空域管理,將600米以下空域劃分為“自由飛行區”“報備飛行區”“管制飛行區”,試點城市可自主調整空域使用規則。
建立全國統一的低空飛行服務系統(LFSS),整合氣象、導航、監控等數據,實現飛行計劃秒級審批。
法規標準創新:出臺《低空經濟發展促進法》,明確飛行器適航認證、空域使用許可、安全責任劃分等核心規則。
制定eVTOL、無人機等細分領域技術標準,建立“動態更新”機制,確保標準與技術迭代同步。
2.基礎設施層:打造智能高效網絡
物理基建:實施“千場萬點”工程:新建通用機場300個,改造現有機場200個,建設起降點(含智能起降柜機)10000個,重點布局城市群、交通樞紐和景區。
建設“低空高速公路”:規劃10條跨區域干線航線(如長三角-京津冀空中走廊),配套建設充換電站、維修基地和應急備降點。
數字基建: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通信網絡:部署低軌衛星星座(如鴻雁星座),實現全域5G-A覆蓋,建設低空智聯網核心節點30個。
開發低空交通管理系統(UTM):借鑒美國NASA的UTM架構,實現每小時10萬架次飛行器的智能調度。
3.產業生態層:培育新質生產力集群
核心制造領域:eVTOL研發方面聚焦純電驅動技術路線,支持企業突破電池能量密度(目標500Wh/kg)、飛控系統可靠性(故障率<0.01次/小時)等瓶頸。
無人機創新方面,發展載重500公斤級貨運無人機、具備自主避障能力的巡檢無人機,推動“無人機+”在農業、電力等領域規模化應用。
運營服務領域:低空物流:建立“樞紐-支線-末端”三級配送網絡,試點城市實現30分鐘即時達,農村地區覆蓋率超80%。
城市交通:開通eVTOL通勤航線,重點城市建成“15分鐘空中通勤圈”,緩解地面交通擁堵。
衍生服務領域:空域數據服務:開放低空飛行數據接口,培育空域規劃、流量預測等第三方服務商。
航空金融創新:發行低空經濟REITs,設立專項產業基金,探索飛行器融資租賃、保險產品創新。
03、實施路徑:全生命周期推進策略
1.第一階段(2026-2027年):筑基立柱
政策突破:完成《低空經濟發展促進法》立法,出臺空域分類管理細則,在10個試點城市開展“負面清單”管理試點。
建立專項債項目庫,優先支持通用機場、智聯網節點等基建項目,2026年發行專項債規模不低于200億元。
基建攻堅:建成國家級低空智聯網平臺,完成50個核心城市空域數字化改造,新建起降點3000個。
啟動長三角、成渝等區域干線航線建設,開通試點城市間eVTOL通勤線路。
技術驗證:完成eVTOL適航認證體系建設,推動頭部企業(如億航、Joby)實現商業化運營。
開展無人機集群物流配送、城市安防等場景的萬人級壓力測試。
2.第二階段(2028-2029年):立柱架梁
政策深化:全國推行“報備飛行區”管理,開放600米以下空域90%以上資源,建立空域動態調整機制。
完善低空經濟統計核算體系,將其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指標。
基建升級:實現全國低空智聯網全覆蓋,建成跨區域干線航線20條,起降點總數達8000個。
試點城市建成“空-地-地下”三維交通管理系統,實現多模態交通無縫銜接。
產業擴張:eVTOL年產能突破1000架,無人機物流訂單量超10億單,形成3-5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培育5家以上上市企業,推動低空經濟與文旅、農業等產業深度融合,衍生業態占比超30%。
3.第三階段(2030年):全面成勢
政策完善:建立全球首個低空經濟國際標準體系,主導制定3-5項國際標準。
形成“中央統籌-地方協同-市場主導”的治理模式,政策紅利覆蓋全產業鏈。
基建優化:起降點密度達1個/100平方公里,低空智聯網響應速度<50毫秒,實現“即飛即批”。
建成低空應急救援網絡,災害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以內。
產業成熟:低空經濟市場規模突破2.5萬億元,占GDP比重超1.5%,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生態,中國企業在eVTOL、無人機等領域市占率超50%。
04、區域協同:差異化布局與一體化發展
1.東部引領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
核心任務: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群、國際化應用場景標桿。
重點方向:建設eVTOL研發制造基地(如深圳光明科學城、上海臨港),突破氫燃料電池、超材料等核心技術。
開通城市空中交通(UAM)網絡,試點“無人機+自動駕駛”協同配送,打造“1小時跨城通勤圈”。
典型案例:合肥駱崗公園建成全球首個城市低空經濟綜合示范區,實現無人機配送、eVTOL觀光常態化運營,2025年產值超50億元。
2.中部崛起區(長江中游、中原城市群)
核心任務:產業鏈承接樞紐、場景創新試驗區。
重點方向:發展無人機農業植保、電力巡檢等行業應用,建設華中低空物流樞紐(如武漢鄂州)。
推動低空經濟與文旅融合,開發“低空游覽+鄉村振興”模式,如安徽蕪湖的低空旅游航線。
典型案例:湖南長沙開通“湘江低空走廊”,串聯橘子洲、岳麓山等景點,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帶動周邊消費增長20%。
3.西部特色區(成渝、新疆)
核心任務:生態保護與產業協同發展示范區。
重點方向:開展無人機生態監測(如大熊貓國家公園)、應急救援(如川藏線),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
建設西部低空物流網絡,依托中歐班列發展跨境無人機貨運,降低邊疆地區物流成本30%。
典型案例:四川自貢航空產業園建成無人機試飛基地,吸引順豐、京東等企業入駐,2025年無人機物流覆蓋全省80%縣域。
05、保障體系:構建長效支撐機制
1.政策法規保障
立法先行:2026年前出臺《低空經濟發展促進法》,明確空域管理、安全責任、市場準入等核心規則。
標準引領:制定eVTOL適航認證、無人機通信協議等10項以上國家標準,建立“動態更新”機制。
監管創新:推行“分級分類”監管,對載人eVTOL實施嚴格適航管理,對物流無人機實行“白名單”備案制。
2.資金支持保障
財政投入:設立中央財政低空經濟專項資金,“十五五”期間累計投入500億元,重點支持基建、研發和試點項目。
專項債融資:擴大低空經濟專項債發行規模,允許項目收益覆蓋倍數降至1.1倍,資本金比例提升至30%。
社會資本:設立國家級低空經濟產業基金(規模500億元),引導保險、信托等資金參與,探索“PPP+REITs”模式。
3.技術創新保障
攻關計劃:實施“低空經濟核心技術攻關工程”,重點突破電池能量密度、飛控系統可靠性、低空通信抗干擾等瓶頸。
平臺建設:建設10個國家級實驗室(如深圳低空智能技術實驗室)、5個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人才培育:支持高校開設低空經濟專業,建立“技能培訓-職業認證-就業服務”體系,五年內培養專業人才10萬人。
4.安全防控保障
風險預警:建立低空飛行安全監測平臺,整合氣象、導航、監控數據,實現風險實時預警和應急響應。
應急體系:組建國家低空應急救援總隊,配備大型直升機、無人機集群,確保災害響應時間<30分鐘。
國際合作:加入國際民航組織(ICAO)低空經濟工作組,參與制定全球空域管理規則,提升國際話語權。
06、未來展望:從低空經濟到立體經濟
“十五五”時期的低空經濟發展,本質上是通過“技術-政策-市場”三重創新,重構人類三維空間利用范式。
通過系統性規劃與實施,到2030年,我國將形成“全域覆蓋、智能高效、安全可控”的低空經濟生態,成為全球低空經濟發展的規則制定者和產業引領者。
未來,隨著氫能源、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破,低空經濟將與地面交通、軌道交通深度融合,形成“空-地-地下”一體化的立體經濟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的增長引擎。
只有堅持“戰略定力與戰術靈活”相結合,才能在這場全球低空經濟競賽中搶占先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