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討了國土空間規劃中低空空域開發利用的新要求,并提出基于全域全要素的規劃視角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低空空域體系。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快速變遷、“黑天鵝”事件頻發、人類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等成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國土空間規劃作為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對于上文所提及到“標準規劃體系缺失”等問題,下文將從規劃視角的轉變、體系的構建以及反饋機制的優化三個維度,深入探討低空經濟背景下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中的低空空域規劃的新要求,旨在推動城市三維一體化布局,低空空域與地面及地下空間的協同發展。

一、規劃視角向全域全要素轉變
在國土空間規劃領域,當前多從城市規劃、地理學、資源學等多學科視角出發,圍繞國土空間以及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而制定計劃,以此來達成未來社會、生態等多維度所確定的目標,呈現鮮明的目標導向與規劃特征。然而,國土空間規劃長期受高抗解性等問題制約,規劃視角選取的問題并無固定表現形式與解決路徑,進而致使某種特定組合結構出現,在此背景下,新時代低空空域規劃視角的選擇便凸顯出關鍵意義。
回顧過往,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發展理念與體系始終依循國家頂層設計以及城市發展需求來構建。在國土空間開發與研究方面,多聚焦于城市中心區的地面空間,與此同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亦漸受重視。然而,我國目前對于低空空域及空域權的界定并不充分,特別是從城市規劃角度來探討低空空域的視角區分尚不明確。鑒于此,低空空域規劃視角亟待朝全域全要素方向轉變,其范疇應涵蓋我國全部領土內的自然要素與人工環境,既包含山水湖田林草沙等自然成分,也涉及城鄉人口居住地等人工環境,不應受限于特定空間與產業范圍。規劃視角的轉變,既能填補國土空間規劃中低空空域編制內容的空缺,也為這類相對匱乏的空間研究提供規劃思路,促使從未開發利用的空間資源轉化為實際的社會經濟效益。
因而,規劃視角與低空空域所結合的探索意義不止于對新型空間的探索與開發,更在于為打破傳統規劃思維、提升規劃綜合性與目標性提供了有力途徑。除此之外,還需綜合考慮城鄉協同發展,突破對天然或人工要素的傳統考量,將低空空域的研究范圍拓展至不同尺度、不同層級的空間,運用恰當方法與路徑,完善頂層制度設計。
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制定低空空域規劃體系
科學合理的低空空域規劃體系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而社會需求的變化亦將不斷推動低空空域規劃的優化。未來低空發展的社會需求,將集中反映在人居、環境、產業及管理等四大領域。在人居方面,低空航空器通過室外表演和競速活動提升公眾娛樂體驗,同時利用微小型航空器監控老人和兒童等特殊群體,保障家庭安全。在環境應用領域,低空航空器可在大氣環境與污染監測中發揮關鍵作用。在產業應用方面,低空航空器有望深度融入日常生產產業,特別是在城市交通和物流運輸中展現顯著潛力。在管理領域,低空航空器主要用于城市管理,包括交通監控、緊急救援和日常巡邏等場景。
對此,低空空域規劃體系的構建在當下城市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其核心在于以社會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緊密圍繞人居、環境、產業以及管理等關鍵領域進行引導與制約。就人居領域而言,社會對于公眾娛樂體驗提升以及安全保障有著明確需求。基于低空空域,須通過精準規劃,在契合城市功能布局且符合居民活動規律的公共空間、特定活動場景等預留低空飛行區域,以此來滿足公眾對多樣化娛樂體驗的追求。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居民生活方式、觀念的持續變化,人居領域的社會需求也處于動態演變之中,這就要求低空空域規劃體系的構建時刻具備高度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及時根據城市新建以及更新區域、人口分布變化等因素做出相應調整,始終滿足社會對人居環境中低空飛行應用的需求。
最后,在低空空域規劃體系構建進程中,要突出社會需求這一關鍵要點。可從以下兩個層面予以推進。其一,穩固規劃基礎。通過整合調研數據構建規劃框架,依照需求層次明晰規劃的優先級以及資源分配情況,確保框架結構與資源配置契合社會需求。其二,將其融入規劃各環節的具體實踐之中。以社會需求的滿足程度作為衡量成效的標準并適時進行調整,保障規劃體系能夠持續與社會需求相適配,進而使社會需求重點貫穿于低空空域規劃體系構建與實施的全過程。
三、厘清評價體系,優化反饋機制
在目前我國國土空間評價體系中,“雙評價”體系占據主導地位,其評價重點集中于地面空間的“適宜性”,對于非地面空間的開發利用評價則相對薄弱。隨著對國土空間的研究不斷深化,非地面空間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優化評價機制已成為必然趨勢。在地面空間開發利用的評價方法方面,協調性評價、質量評價及開發潛力評價等已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與框架。相較而言,低空空域的評價內容略顯單一,主要集中于空域容量、流量管理等方面,其評價廣度與深度尚未滿足新時期低空空域管理和開發利用的需求。空域容量作為影響空域資源的關鍵因素,是指在特定空域環境下,單位時間內能夠接收到最多的航空器架次,不同類型的空域結構設計將導致不同的空域容量。因此,未來對低空空域進行評價體系構建時,需開展空域容量評估,充分考慮空域環境的復雜性,結合低空航空器性能與應用場景進行科學規劃。
相較于傳統高空空域,城市低空空域所面臨的環境更為復雜,主要受限于城市空間布局、建設強度與空間環境等因素。在城市中,數百米的建筑并不罕見,當低空航空器飛行至120 m高度上限時,需要結合地面建構筑物與空間環境等特征,做出相應調整。由此,在以后相關領域的研究實踐中,城市低空空域的評價體系與空間設計均均應參照地面的建筑形態特征開展工作。
最后,為切實貫徹“統籌地上地下空間綜合利用”的要求,有必要將低空空域評價納入資源綜合評價體系,以此進一步完善國土空間評價機制,結合低空航空器飛行數據、網絡運行調度、航跡規劃等大數據算法,將低空空域作為評價對象,細分為多個具體層級,進行分層、分區、分類的詳細引導與管控,從而厘清評價體系,優化反饋機制,推動低空空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作者:鄭浩楠、鄭 皓、吳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