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田園+”發展模式, 是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也是支撐內蒙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現農業產業興旺、農村環境優美、農民生活富裕的有力抓手。
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農業現代化與城鄉一體化互促共進, 內蒙古自治區大力推進田園綜合體創建工作, 凝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動能。2019年1-2月, 國家統計局巴彥淖爾調查隊調研了巴彥淖爾市、興安盟及鄂爾多斯市等六個國家級、自治區級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情況, 總結歸納現階段發展經驗, 對田園綜合體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建議。
模式與思路
1.堅持現代農業發展理念, 增添鄉村振興新動力
(1) 以農為本, 激發農民就業致富積極性。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激發了農民加快土地流轉, 到園區務工就業的積極性。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彤鑼灣田園綜合體占地面積421.9公頃, 打造了293.3公頃現代化設施農業種植區, 以“農旅居”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鎮為主要發展方向, 以股份合作模式, 通過“四金” (租金、薪金、股金及以鄉村旅游收入形式獲得的現金) 為村民增收提供保障, 實現農民年人均增收1萬元左右。調查結果顯示, 129名園區務工農民人均月工資達到3000元左右, 人均流轉土地0.7公頃。
(2) 多點發力, 探索農村社區發展新模式。通過農村集體組織、農民合作社等渠道加快田園綜合體建設進程, 提高區域內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逐步實現農村社區化管理。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龍虎渠田園綜合體發揮歷史文化優勢、城郊區位優勢、生態環境優勢和交通便捷優勢, 將產業發展和農村社區建設相融合, 通過政策扶持引導、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抱團經營及種養殖大戶引領示范, 不斷促進產業發展, 創新開展以“幸福田園”土地認養為主線的鄉村旅游項目。2018年共認養土地6.0公頃, 其中村集體土地4.0公頃, 農牧民土地2.0公頃, 每公頃收益7.2萬元, 全年接待游客達5萬人次。
(3) 市場主導, 激活主體活力。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 創新建設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手段, 調動多元化主體共同推動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積極性。興安盟突泉縣曙光現代化農業循環經濟園區自2014年5月開工建設以來, 累計完成投資19.21億元, 入駐企業、合作社29家。園區把果蔬、肉雞、肉羊、肉豬和肉牛等綠色農畜產品作為主打產品, 同時, 注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將養殖、種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 加工成為綠色果蔬成長過程中必需的有機肥料, 實現了變廢為寶、循環成鏈。
(4) 循序漸進, 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業。《內蒙古自治區休閑農牧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 引導休閑農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 彤鑼灣田園綜合體依托生態優勢, 打造了現代農藝博覽園、訂制農業產業基地、農產品加工物流區綠色生活館和健康農業訂制中心等, 2018年吸引游客近20萬人, 營業額達1.1億元。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發展“一區三帶八園”田園綜合體改革試點, 即以烏審旗無定河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現有產業基地為核心區, 形成農事體驗帶、旅游觀光帶和生態涵養帶, 建成漠中稻田園、沙地葡萄園、河谷水產園、鄉果主題園、七彩花卉園、生態養殖園、紅色文化園以及返鄉創業園八個產業園。目前形成水稻種植面積220.0公頃, 單產4.5噸/公頃, 總產量990.0噸, 總產值5940萬元。同時, 配套建設了1856平方米的綜合加工廠, 開發建設了以拓展訓練、親子互動、農家課堂以及田園童話等為載體的鄉村旅游項目, 2018年接待觀光旅游人次2萬人以上。
2.謀劃發展思路, 創新鄉村振興新模式
(1) 規劃在先,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的原則, 加強田園綜合體區域內“田園+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 整合資金完善供電、通信、污水與垃圾處理、游客集散和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條件。彤鑼灣田園綜合體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實現園區內移動網絡全覆蓋、污水處理與城區污水處理管網連接, 內設擁有游客集散、體育健身功能為一體的公園1.1公頃, 鋪設12米寬主干道路4.9公里, 7米寬次要道路14.8公里, 3米寬步行道路2.6公里, 構成了便捷的觀光、生產和運輸的交通網絡。
(2) 融合思想, 打造農村社區發展模式。立足資源稟賦、區位環境、歷史文化和產業集聚等比較優勢, 圍繞田園資源和農業特色, 推動土地規模化利用和三產融合發展, 打造農業產業集群, 穩步發展創意農業。推動城市與鄉村的空間有機組合, 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共生, 龍虎渠田園綜合體利用“田園+生態”“田園+生產”“田園+養老”等模式, 推進農業產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及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3) 轉變方式, 培育鄉村文化旅游新生態。《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 把自治區建成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 實現旅游方式由觀光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 將旅游業培育成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創新體制機制, 實施“田園+旅游”戰略。無定河鎮田園綜合體集中打造紅色文化旅游, 使1949年秋后烏審旗委辦公舊址、鄂爾多斯地區第一個黨小組舊址等景區形成聯動效應, 在展示自然景觀同時, 重現中國共產黨在鄂爾多斯市的紅色革命歷史。
3.以政策扶持為導向, 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1) 加強資金扶持。巴彥淖爾市財政安排綜合體創建專項資金, 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對認定為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的田園綜合體分別給予1000萬元和500萬元的補貼。同時, 整合使用一事一議、勞務補助及以工代賑等各類支農、涉農資金, 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田園綜合體建設。支持綜合體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等農村產權進行抵質押融資。完善用地保障機制, 對田園綜合體項目用地予以重點支持。
(2) 加強考核督導。巴彥淖爾市、興安盟及鄂爾多斯市為進一步加強田園綜合體項目考核督導工作, 細化綜合體項目申報、評審、實施、管理、驗收及業務指導分工, 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出臺“試點項目申報指南”, 嚴格規范項目實施的每一個環節, 確保田園綜合體惠民項目落實到位。
問題
1.田園綜合體項目產業融合深度不夠
巴彥淖爾市嘯天田園綜合體、臨河區彤鑼灣田園綜合體、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龍虎渠田園綜合體均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 沒有將農業產業鏈做長做強, 也沒有將農產品加工作為園區的贏利項目進行規劃, 園區產業發展較為單一。
2.經營模式與休閑體驗活動的文化獨特性不足
一些田園綜合體項目還停留在以觀光農業為主要板塊的初級經營模式, 休閑活動項目實施與產業發展、品牌打造銜接不夠緊密, 照搬、同化活動及項目時有發生, 沒能深入挖掘本地獨特民俗文化。
3.生產、生態、生活缺乏系統性發展
在一些盟市級田園綜合體項目中, 園區文化創意產品多數是初級產品或模仿城市公園游樂活動項目, 欠缺以鄉村生態為主題的深度休閑農業建設項目。同時, 缺乏田園綜合體園區“三生” (生產、生態、生活) 的長期發展規劃, 距離打造生態品牌、生活品牌和生產品牌還有一定差距。
4.鄉村社區建設與田園綜合體項目內涵不足
田園綜合體一般由農業產業、文創產業和鄉村社區三大部分組成, 其中鄉村社區建設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原著居民能安居樂業, 二是城市旅客能休閑度假, 三是能吸引新居民在此創新創業。多數田園綜合體項目能夠較好完成前兩者, 但是, 受現有園區內居住生活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季節性明顯等因素制約, 在吸引新居民創新創業能力上略顯不足。
建議
1.打造創意休閑農業盈利模式
一是在經營模式上不斷推陳出新, 將創意休閑農業融入到項目開發上來, 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 拓寬田園綜合體經營范圍, 滿足游客休閑度假的需求。二是創意休閑農業項目著重還原鄉村文化的“土味”, 還原農耕文化, 讓游客體驗農業生產的變遷, 強化引導城市家庭體驗鄉村氛圍和田園生活的功能。三是發展體驗式農業旅游, 將游客吸引到農業生產上來, 去除農業生產表演化成分, 可以通過認養土地、游客種植實驗區等方式, 讓游客體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延長游客停留時間。
■千尋云嶺金永平/攝
2.培育生態養生、養老產業盈利模式
一是將康體養生引入田園, 賦予田園綜合體新的功能, 開拓田園綜合體發展新途徑, 讓游客認識到綠色生態環境就是最好的養生產品, 把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二是提供優質服務, 建成農村養老社區。不能將休閑農業的目標人群僅鎖定在年輕人, 應在田園綜合體內加入養老元素, 在鄉村田園社區中增加社區醫療服務、綠色農貿市場等基礎服務設施。
3.樹立品牌增長盈利模式
在整個項目運營過程中, 經營者需要依靠高質量的農業休閑旅游產品打造自身品牌, 重視品牌價值。在品牌塑造成功后, 要不斷延長品牌的產品線, 打造區域鄉村旅游新IP, 深度挖掘地域民俗文化, 加快構建呼包鄂-烏蘭察布-巴彥淖爾旅游度假協作區, 讓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實現品牌附加值的全面盈利。
4.實現區域內共享客源盈利模式
在項目經營過程中, 整合所在區域內一切可利用的休閑旅游資源, 積極與周邊旅游項目及景點合作, 推行聯票制度以及會員優惠制度, 進行連鎖促銷, 共享客源, 實現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