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農村千家萬戶,關乎農民切身利益。
作為省會城市,長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正是在農村。
“實踐證明,農村改革越深化,黨組織的核心地位越要強化;脫貧越深入,農村第一線黨組織的力量越要增強。”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曾這樣論述??梢?,辦好農村的事,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重大的發展機遇面前,長沙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帶頭作用,眼下,無論走近田間地頭,還是鄉村屋場,總能發現黨員干部下鄉助農的身影。
隨著基層黨組織一步步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農村新圖景,也變成一幕幕現實。
新環境——黨員的背影
一條小河繞村而過,碧波蕩漾;數十棟民居白墻黛瓦,掩映在綠樹花簇中。放眼四望,鄉間水泥路縱橫交錯、平坦干凈,文化廣場光影斑駁、潔凈靚麗……走進望城區茶亭鎮靜慎村,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10余年前,這里還是一座讓人揪心的小村莊。基礎設施薄弱、環境治理糟糕、矛盾糾紛重重,背負著沉重的“三座大山”,村民們皆無可奈何,回憶往昔,只有苦笑搖頭。
直到2008年,在省城長沙經商且小有成就的姚羅華被邀請回村擔任村支書,此后,靜慎村才開始一天一個樣。
作為村黨總支書記,姚羅華回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村支“兩委”一班人,著力改善村民生活生產和人居環境。他想,“環境衛生面貌直接給人第一印象,是一個村的臉面,無論如何都要整治好。”
一年內,姚羅華帶領黨員干部走訪700多戶人家,以“兩月壞雙鞋”的頻率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發動村民參與環境治理。不僅如此,他還自愿拿出積蓄,籌措資金,帶領全村黨員義務投工修路、筑塘、搞綠化,終于令昔日的窮鄉僻壤華麗變身。
如今,靜慎村綠地覆蓋率近90%,村民庭院整潔達標率達95%,重點整治片區達標率為100%,是為“湖南省美麗村莊建設示范村”。生活在如畫的環境中,不少村民直言,幸福感與日俱增。
同樣,有黨員干部沖在前,長沙縣開慧鎮錫福村也來了一次“改頭換面”。
過去,錫福村是一個“養豬村”,全村300多戶幾乎家家養殖生豬,導致村里臭氣熏天,環境污染嚴重,用“山清水不秀,到處豬屎臭”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事實上,村民改善生態環境的愿望相當迫切。”接任錫福村黨支部書記后,林益明高度團結村支“兩委”干部,以黨小組為單位定期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黨員帶頭行動,到戶發放倡議書、上門指導垃圾分類,開展大掃除。很多時候,村民房前屋后的衛生死角,都被黨員干部“承包”。
就這樣,研究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理,新建沼氣池、無公害公廁、垃圾池,請技術專家對養殖廢水進行專業治理指導……慢慢地,眼見林益明等一批黨員干部以身示范,村民們開始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紛紛參與到日常義務清潔中。
經過長期整治,大明湖里被豬糞嚇跑的魚蝦又回來了,空氣中的異味被山野的清香替代,一個山明水秀的錫福村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寧鄉市菁鋪華鄉陳家橋村,68歲的退休老支書胡正坤堅持每天不定時四處走走、看看,拔雜草、撿垃圾、通渠道,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現在哪里。
原來,這些年,菁鋪華鄉黨委書記石啟明經常帶班子成員去陳家橋村講黨課,宣傳動員美麗鄉村建設,令胡正坤深受啟發。“黨委班子帶頭,作為一名老黨員,更要起表率作用。”盡管年近七旬,胡正坤干起事來,熱情絲毫不減。
天心區南托街道沿江村被列為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以來,也有不少黨員帶頭行動:八組黨員唐濤,主動放棄自家田地和農作物,為村道“白改黑”工程提供方便;幼仕領組黨員譚明坤為響應美麗鄉村打造“綠色庭院”要求,在很短時間內,便將擺放在家門口的重型機械全部轉走、轉出……
新風尚——支部的聲音
“給錢給物,不如給支好隊伍。”實現鄉村振興,重點在基層,關鍵在支部。
7月11日晚,借著黨組織生活會的契機,瀏陽市葛家鎮金源村橋灣黨小組開展了一場移風易俗專題宣講。會上,“葛小二”宣講團成員栗再興帶來了一堂“十分鐘紅色黨課”——他從精神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出發,號召大家從自身做起,共同做到節儉養德立家風、喜慶簡辦樹新風、破舊立新揚鄉風。
夏夜風涼,人心沉靜。圍坐在方桌兩側,黨員干部們細細傾聽,不時記錄、思考。在栗再興的帶動下,大家紛紛簽訂《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承諾書》,承諾要以實際行動破舊立新、移風易俗。
繼去年5月成立“葛小二”志愿服務隊后,今年4月底,葛家鎮再度成立“葛小二”宣講團。依靠著黨員聯系群眾制度,以黨小組為傳播單位,以黨員為宣講主體,“葛小二”宣講團成員不僅把文明節儉的新風“吹”進黨組織生活,更“吹”向田間地頭的廣大群眾,讓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如果地方風氣不好,鄉風不文明,再美麗的鄉村也不美麗。”根據具體實際,望城區茶亭鎮大龍村黨支部對每一位黨員提出了“六做六不做”的要求。
“做愛黨護黨的忠誠人,不做迷信盲從的愚昧人;做遵規守紀的明白人,不做違法亂紀的糊涂人;做團結進取的正派人,不做拉幫結派的是非人;做勤業興業的帶頭人,不做游手好閑的懶散人;做敬老助鄰的厚道人,不做欺負弱小的失德人;做誠實守信的文明人,不做見利忘義的昧心人……”
然而,文明新風尚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
為此,長沙縣注重將黨建元素融入日常、抓在經常,通過多種渠道開展支部活動,宣傳黨建文化,讓黨員和群眾隨時隨地感受到濃厚的黨建文化氛圍。
6月27日,江背鎮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7周年活動。當天,1800名黨員簽訂“移風易俗、廉潔自律、保護環境、維護穩定、服務發展”示范承諾書,通過黨員帶頭移風易俗,引領基層新風尚。
新風紅黑榜、新風廳堂、新風日志、新風評議站、新風喇叭、新風廣場……在寧鄉市花明樓鎮楊林橋村,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讓居民公約得以落地。移風易俗,已看得見實實在在的成效。
目前,寧鄉正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移風易俗示范點“新風庭院”創建工作。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創建“新風庭院”為載體,由黨員干部帶頭,群眾自覺參與,一股崇尚文明、勤儉節約之風,即將吹遍寧鄉各個角落。
開福區沙坪街道漢回村,是長沙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在村黨支部的號召下,漢回兩族人民人人皆知廉潔辦喜事、喪事;岳麓區蓮花鎮五豐村,由村支兩委引導成立紅白理事會,建立備案登記表和跟蹤服務表,詳細記錄每條婚喪喜慶的事宜;天心區大托鋪街道兩新黨組織牽頭,積極打造御庭鄉村公園,既為群眾提供一個休閑好去處,又成為了新風尚傳播陣地……
幾經走訪不難感受,當下,良好的社會風氣在長沙農村正四處彌漫。
新福祉——時代的造就
八年前,一份《潯龍河村土地調查報告》出爐,讓位于長沙縣果園鎮的潯龍河村找到堅固的發展支點。依托一系列土地試點改革,曾經的省級貧困村化身為生態藝術小鎮,不久前,還成功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
巨變背后,動力何在?未來的發展之路,又以何為支撐?
“我們始終堅持以黨建為統領,大力實施‘黨建+’模式,把黨建工作真正融入到村級發展各個領域。”潯龍河黨總支第一書記柳中輝的回答鏗鏘有力。
按照這樣的思路,三年內,潯龍河村構建起以村黨總支為核心,自治組織、監督組織為主體,群團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為補充的“1+5”村級組織體系;同時,充分整合村級與潯龍河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各類資源,全面推進村黨總支和企業支部“組織共建、黨員共管、陣地共用、活動共抓、發展共促”。
通過發展教育、生態、文化、旅游和康養五大產業,潯龍河村至今接待游客達120萬人次。隨著水上樂園、潯龍隱·連山等項目加快推進,項目安置和帶動289名村民就業創業,村民年增收5萬元以上,生活幸福指數大幅攀升。
細細思考潯龍河蝶變的原因,無外乎將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而這樣的成功實踐,長沙縣還有不少。
將萬畝茶園和相關村民收入增加、土地流轉結合在一起,金井鎮的產業帶動模式卓有成效;開慧鎮探索“村委會+企業+農戶”合作的新型公司化運作模式,發展鄉村民宿旅游產業,讓村民廣泛參與,腰包越變越鼓……
通過采訪發現,在農村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心中,普遍有一個共識:“新時代下,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是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讓村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說起近年來的村級發展,寧鄉市菁鋪華鄉陳家橋村黨支部書記黃立平記憶猶新:“以2014年和2017年村級班子換屆為契機,我們把年紀偏大、思想陳舊、知識老化、素質偏低的村干部逐步換了下去,把群眾認可的好人、能人、熱心人、正派人、威望高的人等‘五種人’選任支村兩委成員。”
此后,在村級班子的有效探索下,陳家橋村先后打造了萬畝油菜花觀光走廊、農耕文化園、農業休閑園等5個鄉村旅游項目,村級集體收入逐年增加,群眾切實感受到了身邊變化、建設成果。72歲的村民明禮賢笑著說:“現在才是好日子咧!”
以“支部建在產業上、黨員聚在產業上、群眾富在產業上”為目標,瀏陽市普跡鎮書院新村創新“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新模式,帶領全村5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以毛豆種植為特色產業,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望城區白箬鋪鎮光明村以黨建帶群建、婦建,廣泛調動黨員積極性,率群眾捐資籌勞,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休閑旅游項目,走出一條游、玩、吃、住、購鏈條式產業發展新路子,村民的致富途徑也因此越來越廣。
試想,未來,星城大地上,若還有更多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產業蓬勃的農村興起,誰會不愿意扎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