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以來,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上下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和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七個之路”“五個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扎實”要求的重大任務,將實現鄉村振興作為重慶發展的最高境界,全面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精心謀劃,聚力推動。
全市推進鄉村振興牢牢把握“一條主線”,堅持“七項原則”,實施“七大行動”,推動“五個振興”,打好“四場硬仗”,依靠“五個力量”。把握“一條主線”,就是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貫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過程的主線;堅持“七項原則”,就是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實施“七大行動”,就是實施城鄉融合發展行動、共同富裕行動、質量興農行動、鄉村綠色發展行動、鄉村文化興盛行動、鄉村善治行動、以深化脫貧攻堅為重點的農村民生保障和改善行動;推動“五個振興”,就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打好“四場硬仗”,就是打好脫貧攻堅、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硬仗;依靠“五個力量”,就是依靠改革、科技、組織、市場和群眾的力量推動鄉村振興。力爭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目前,全市鄉村振興實現了良好開局。
一、研究制定《重慶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和《重慶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及中央一號文件印發后,市委、市政府對標對表中央精神,著眼長遠、突出三年,及時制定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提出實施城鄉融合發展、共同富裕、質量興農、鄉村綠色發展、鄉村文化興盛、鄉村善治、以深化脫貧攻堅為重點的農村民生保障和改善“七項行動”,明確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最近,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后,我市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正在修改完善《重慶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二、召開高規格會議動員部署。2018年春節前夕,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動員會議,采取電視電話會議形式,開到鄉鎮一級,陳敏爾書記親自出席并作動員部署,唐良智市長提出具體工作要求。此次會議對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全面部署,統一了思想,明確了任務,激發了熱情。
三、深入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年初,陳敏爾書記親自部署實施“興調研轉作風促落實”行動,并率隊深入長壽蹲點調研鄉村振興,歷時近3個月,形成了“1+5”、10萬字的調研報告,逐一剖析鄉村振興面臨的突出問題,研究制定《中共重慶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于聚焦鄉村發展難題精準落實“五個振興”的意見》。其他有關市領導、有關單位圍繞鄉村振興開展專題調研,形成60余篇調研報告,為全面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貢獻了智慧和方案。
四、清單式推動重點項目精準落地。建立251項重點任務、71個重點項目、159項政策措施工作臺賬。近三年重點項目規劃投資2351億元,其中市級財政投入489億元。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今年以來,“四好農村路”開工1.35萬公里、完工0.68萬公里,啟動農村居民飲水項目7076處,完工4731處,鞏固提升了147.7萬農村人口飲水問題,新增及改善灌面42萬畝,開展全市18個貧困鄉鎮農網基礎設施專項升級改造工程,光纖和4G網絡加快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開展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整市推進示范,建設重慶市農業物聯網云平臺,實施“互聯網小鎮”示范建設。引導城市工商資本“上山下鄉”,策劃鄉村振興重點項目500余個。
五、分層分類開展鄉村振興試驗示范。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選擇6個區縣開展綜合性試驗示范;緊扣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選擇5個區縣開展單項試驗示范;指導各區縣分別選擇不同類型的2—3個鄉鎮及3—5個村開展示范建設。2018年至2020年,市財政每年安排綜合試驗示范區縣各3000萬元、單項試驗示范區縣各1000萬元專項資金,實行先建后補,建立項目審核和年度績效評價驗收機制。強化用地保障,對彭水、酉陽等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各安排600畝精準扶貧脫貧專項計劃指標,對每個綜合試驗示范區縣每年專項安排500畝計劃指標,單項試驗示范區縣每年專項安排200畝計劃指標。加快推動農村建設用地點狀布局、點狀征地,切實保障農村村民住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和鄉鎮企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用地以及其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用地。截至2018年6月,全市共審批點狀用地132宗、338.087公頃(5000余畝)。建立市級農口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和農委班子成員分別聯系試驗示范區縣工作機制。
六、統籌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扶貧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在制定出臺《精準脫貧攻堅戰實施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制定《關于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鄉村振興相關支持政策優先向貧困地區傾斜,補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深化實化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精準扶貧政策。截至6月底,擬于2017年脫貧摘帽的云陽、開州、巫山通過國家檢查驗收;2018年安排下達市級以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7.9億元,貧困區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88億元用于脫貧攻堅;18個深度貧困鄉鎮啟動項目1300余個、完成投資32.2億元;累計實施“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23.92萬人;16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市貧困人口總量降到22.5萬人,貧困發生率降到1.1%。
七、切實打好農村人居環境這場“硬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的“第一仗”。召開全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現場推進會暨鄉村振興村規劃座談會專題部署,圍繞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五件大事”,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當前,以沿高鐵兩邊、沿江兩岸、沿高速公路兩旁、沿城郊環線、沿旅游景區周邊“五沿”區域為牽引,由點及面推進,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大美鄉村。在此過程中,把規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道工序”。按照因地制宜、推行多規合一、注重鄉村文化、“三生”融合、建設和保護并重的要求,推動建筑師、規劃師、工程師“三師”下鄉,逐步推進村規劃全覆蓋。
八、舉辦鄉村振興巡回報告會。市委宣傳部會同市農委、市委組織部、市教委遴選6名扎根鄉村干事創業的青年先進典型,組建“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報告團,歷時3個月,在全市開展35場巡回報告會,4.6萬人現場聆聽,520多萬人次通過網絡在線觀看,9.32萬條網上留言跟帖,以“重慶鄉村振興報告會”為關鍵詞的百度熱搜結果約1740萬條次,引起強烈反響和共鳴,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青年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的熱情。
九、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成立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有關副市長任副組長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市級42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統籌推進鄉村振興。今年以來,已召開3次領導小組會議。市委組織部會同市農委聯合開展分層分類專題培訓,市級已舉辦4期培訓班,各區縣培訓陸續開展。建立考核督導機制,市委組織部會同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農委研究制定考核辦法,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納入區縣和市級有關部門實績考核。建立現場會議推進機制,采取競爭方式,每年優選1個區縣召開全市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起源于產業競爭情報監測,發展壯大于規劃咨詢,成名于規劃思想。專注于產業及產業園區大數據、咨詢、規劃、設計、資本、招商、托管19年。時刻洞悉鄉村正在發生的巨變,經手相關鄉村振興規劃項目數十例,如:
鄉村旅游項目: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
鄉村振興項目:福建福州閩侯縣城鄉發展戰略規劃
達州市富硒茶及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
四川宣漢縣馬渡石林茶海觀光農業園總體建設規劃
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
黑龍江大慶市循環農業發展規劃
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
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
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