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際會,征程再啟。隨著最高層會議官宣,“十五五”規劃的宏偉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這不僅是一個五年周期的更迭,更是中國邁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關鍵奠基期與全面發力期。
“十五五”戰略意義
從內部發展來看,作為“十四五”與“十六五”的銜接期,“十五五”時期是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階段,需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該階段的部署將對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產生決定性影響,這五年的實施路徑與成效,直接關系到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與國家現代化進程。
從外部環境看,規劃編制之際,國際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如大國競爭加劇、全球產業鏈面臨重構、技術封鎖與規則博弈升級等,挑戰與不確定性顯著增加,規劃需平衡“戰略定力”與“靈活應對”,既要抵御外部壓力,又要主動塑造國際新秩序。

“十五五”目標體系
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當前全黨全社會的基本共識。這一目標源于國家“三步走”戰略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到2021年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49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2021年起,我國進入為期30年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其中前15年(至2035年)的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關于“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具體內涵,2021年提出的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經濟總量與人均收入邁上新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制造業升級(如C919、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超13%;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差距顯著縮小,中等收入群體超8億人;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如“亞洲共同體”構想通過市場規則整合區域資源……其中,最具體的一項指標是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普遍認為門檻約為2萬美元。以2024年我國人均GDP約1.35萬美元為基礎,若年均增長率保持在5%,預計到2033年即可實現2萬美元目標,2035年有望達到2.31萬美元,側面反映維持經濟穩定增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可見,“十五五”規劃的實施,本質上是中國在百年變局中“立足自身、塑造未來”的主動選擇。其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經濟增長的數值目標,更在于能否通過制度創新與開放合作,將規模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雙重愿景。
產業園區如何把握方向
于此波瀾壯闊的歷史關口,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核心載體的產業園區,須深刻領會“十五五”的時代內涵,精準把握歷史方位,在“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總基調下,實現自身的戰略升級與價值躍遷。
一是保持戰略定力,深耕新興產業,筑牢“安全與發展”的基石。十五五”時期的核心任務之一,是為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夯實基礎,產業根基的穩固與安全至關重要。進入“十五五”,最重要的并非盲目追逐新風口,而是保持戰略定力,對已布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深耕與精進。一方面,持續完善和強化產業鏈,圍繞主導產業進行“補鏈、強鏈、延鏈”,著力破解“卡脖子”難題,吸引產業鏈關鍵環節的企業入駐,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鏈主”企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要著力于營造更適宜的產業生態,如通過提供專業的共性技術平臺、中試基地、檢驗檢測中心等,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讓企業能夠心無旁騖地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
二是聚焦消費升級,孵化卓越服務,擁抱“美好生活”的新常態。“十五五”階段,人均GDP將邁入下一個臺階,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先發省市將率先達到甚至超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消費結構也將發生變革,人們對商品與服務的需求,將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功能型消費轉向體驗型、服務型、品質型消費。對于產業園區而言,一方面,積極招引培育與消費升級相關的產業,如數字文創(游戲、動漫、影視)、工業設計、時尚品牌、精品旅游等;另一方面,要給予創新企業充足的耐心和長期主義的支持。以《黑神話:悟空》為例,其研發歷程啟示我們,偉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體驗無法一蹴而就。園區應建立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和完善的投融資體系,鼓勵摒棄短期功利,進行“十年磨一劍”的長期投入和研發創新。除提供物理空間和載體之外,更重要的是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推崇卓越的創新文化氛圍,讓更多“悟空”能夠孕育和誕生。
三是立足中國本土,融通全球,勇當“新秩序起點”的先行者。“十五五”時期,產業園區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須以更宏大的視角和更主動的姿態,立足國內大市場,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大趨勢、大浪潮。產業園區的視野不能局限于本省本市,甚至不能只盯著國內市場,而是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樞紐作用?如何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資源?如何推動中國的優勢產業、創新模式和服務標準走向世界等等。于園區而言,一方面要持續提升國際化能級,如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研發機構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入駐,定期舉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峰會和創新論壇,使園區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會客廳”和“橋頭堡”。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如積極鼓勵園區內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不僅輸出產品,更輸出技術、標準和品牌。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利用全球資源優化產業鏈布局,提升國際競爭力。
結語
“十五五”的五年,將是承前啟后、決定命運的五年。對于產業園區而言,既是時代賦予的巨大機遇,更是沉甸甸的歷史責任。園區管理者需兼具戰略家的定力、洞察未來的眼光和改革者的魄力。唯有將內部的產業深耕、居民的消費升級與全球的格局重塑三者緊密結合,既夯基固本,又馭勢而行,產業園區才能不負使命,真正成為推動“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的強勁引擎和堅實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