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推動下,高端裝備制造業正在成為各國重點發展方向。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決定著整個產業鏈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梁,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
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勢頭正旺
2015 年, 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前景良好,各個裝備行業或將研發出更多新成果。對于《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的五大高端裝備重點領域,國家相關部門將給予全面支持。具體扶持措施包括,對重大技術裝備進口元器件、材料實施免稅;進出口銀行的金融支持等。作為《規劃》中的兩大重要方向,相關部門更是對軌道交通裝備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規劃》提出,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到2015 年,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產業規模躍上新臺階。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高端裝備技術創新體系,骨干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超過5%,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產品和知名品牌,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領軍人才。
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高端裝備所需的關鍵配套系統與設備、關鍵零部件與基礎件制造能力顯著提高,其性能和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智能技術及核心裝置得到普遍推廣應用,高端裝備重點產業智
能化率超過30%。
產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和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專業化生產企業,建成若干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高端裝備制造集聚區,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力爭通過10 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體系,基本掌握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關鍵核心技術,產業競爭力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軌道交通已步入黃金發展期
目前,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高鐵發展最快、系統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和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預計至2020 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累計營業里程將達到7395km,國內軌道交通裝備市場將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標志著軌道交通行業已經步入了黃金發展期。我國高鐵逐漸實施著“走出去”的計劃,2014 年7 月, 土耳其安伊鐵路二期項目成功通車,標志著中國高鐵邁出了進軍海外的重要一步。雖然高鐵輸出對國內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的短期業績影響不大,但高鐵技術作為軌道交通最前沿的技術,通過國家對高鐵技術的宣傳,很好的讓世界認識到中國的高鐵技術已經處于世界最前沿,對我國整個軌道交通車輛的出口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應。
高速鐵路客車、重載鐵路貨車、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等配套的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發動機、轉向架、鉤緩、減振裝置、牽引變流器、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器件、大功率制動裝置、供電高速開關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制造,捷報頻傳。
海洋工程裝備步入發展快車道
近幾年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特別是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具備較好發展基礎。我國已基本實現淺水油氣裝備的自主設計建造,部分海洋工程船舶形成品牌,深海裝備制造取得一定突破。
2014 年4 月22 日,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4500m 級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海馬號”,搭乘海洋六號科考船在南海中央盆地完成了海上試驗并通過了海上驗收。“海馬號”是我國迄今為止自主研發的下潛深度最大、國產化率最高的無人遙控潛水器系統,并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國產化。此次海試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掌握了大深度無人遙控潛水器的關鍵技術,并在關鍵技術國產化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是我國深海高技術領域繼“蛟龍號”之后又一標志性的成果。同年5 月,我國自主研制的國內首套自升式9000m 海洋模塊鉆機井架及提升系統,順利完成了載荷試驗、應力測試等全部試驗,各項主要性能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是我國超深井海洋鉆井裝備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面向國內外海洋資源開發的重大需求,海洋工程裝備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核心,重點突破3000米深水裝備的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海洋礦產資源裝備制造業,圍繞勘探、開發、生產、加工、儲運以及海上作業輔助、服務等環節的需要,重點發展大型水下系統和作業裝備等海洋工程裝備關鍵裝備,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總承包能力和專業化分包能力。
航空裝備開辟“新航道”
航空裝備方面,《規劃》指出,要以市場為主線,組織航空研發、產業化、市場服務發展,大力發展系列支線飛機,重點突破發動機關鍵技術和裝備,空中管理系統和先進發展能力,建立有持續發展能力的航空飛機。要重點加快大型客機、支線飛機、通用飛機和航空配套裝備的發展,大型客機實現首飛,噴氣支線飛機成功研制,實現支線飛機年銷售100 架,建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航空產業體系。建立和完善航空發動機創新發展的工業體系,突破大型客機發動機關鍵核心技術,增強創新能力,并且大力發展航空機載、任務、空管和地面設備及系統。
目前,我國自主研制的ARJ21-700 飛機獲得適航許可。標志著我國已具備大型運輸飛機研制能力,為C919 大型客機項目順利推進開辟了道路,創造了條件。據悉,C919 機體結構對接基本完成,力爭今年實現首飛。業內專家表示,C919 大型客機項目對我國大飛機制造、甚至高端制造業都會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
衛星產業加速向“空間設施”邁進
《規劃》要求,衛星產業發展以建立中國自主的安全可靠長期穩定運行的空間基礎設施以及應用服務體系為核心,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空間基礎設施發展規劃,重點加強航天運輸系統應用衛星系統、衛星地面系統和衛星應用系統建設,大力發展衛星綜合應用的產業鏈,加快中國空間設施的衛星產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正在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目標覆蓋全球,規模龐大,整體性強,技術難度大,是大型復雜航天系統工程,是國家整體科技和工業水平等綜合國力的象征。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自建成投入運行以來,已成功應用于水利、漁業、交通運輸、應急救援等諸多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和發展日臻成熟。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發展和應用,將對全世界開放,為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免費服務。中國還將積極穩妥地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與發展,不斷完善服務質量,并實現各階段的無縫銜接。
2015 年,遙感衛星的發展熱潮同樣方興未艾,中國的高分4號衛星計劃在年內升空。據悉,高分4號是在高度3.6 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運行,它可觀測的面積大,而且還能長期對某一地區固定觀測。
智能裝備引領“智能工廠”時代到來
在智能制造裝備方面,《規劃》特別指出,面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重點推進智能儀表裝備、智能裝備等四大類產品,實現各種制造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義化,帶動整體智能裝備水平的提升。實施一批重大產業發展工程,加快推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重點實施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工程,空間工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創新提升工程、智能制造產業創新發展功能等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
隨著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加速推進,以3D 打印為標志的新工業革命正在加速推動全球生產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全球機器人市場發展十分迅速,企業應用積極性高漲。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不斷增長,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市場。近期以來,工業機器人開始悄然而又快速地走進大小工廠生產線。當機器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國工業正迎來以數字化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生產變革。普通工廠生產車間的生產和管理變得更快捷、高效,智能設備引領“智能工廠”時代或將到來。
高端裝備“走出去”還要分步走
目前,引進國外技術尤其是核心技術已經越來越難。核心技術的研發決定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進程。
以海洋工程裝備為例,目前,我國已基本實現淺水油氣裝備的自主設計建造,部分海洋工程船舶已形成品牌,深海裝備制造取得一定突破。此外,海上風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裝備初步實現產業化,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等海洋化學資源開發初具規模,裝備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產業發展仍處于幼稚期和起步期,經濟規模和市場份額小;研發設計和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依賴國外;尚未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制造能力,基本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配套能力不足,核心設備和系統主要依靠進口;產業體系不健全,相關服務業發展滯后,產業發展存在諸多問題。
相比于國外儀器儀表,中國的高端儀器儀表行業仍處散弱格局,普遍體量偏小。國內市場仍以外資企業為主,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
而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軟件方面沒有形成一套自主的理念和系統,即使購買國外的軟件,還是很難做出附加值高的產品;硬件方面核心零部件主要依靠進口,成本無法降下來;硬件之間的細節配合亟待提升,最易出故障地方主要是機械部分、軟件沖突,軟硬件配合度不高;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不高。
面對諸多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曾指出,從我國當前現狀及趨勢出發,全面建設裝備制造業強國,必須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高端引領、基礎支撐、綠色發展”的方針,分步驟分階段完成從裝備制造業大國向強國的戰略轉變。第一階段,到2025 年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入世界第二方陣,部分優勢產業率先實現又大又強;第二階段,到2035 年我國裝備制造業位居世界第二方陣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裝備制造業強國;第三階段,到2050年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入世界第一方陣,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影響力的裝備制造業強國。
為此,當前階段必須抓住重點,打牢基礎。建立和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構建兩化深度融合發展新機制。建立健全裝備制造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不斷提升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水平。著力強化制造基礎,全面推進質量品牌建設。提高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的產品質量、可靠性和基礎配套能力。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實施一批重大質量工程、質量技術推進工程、質量素質提升工程等全面推進質量品牌建設。加快推進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推進中國裝備“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