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旅游時代,旅游已經成為衡量人們幸福指數高低的重要指標。與之相適應,在旅游產業的經濟屬性得到越來越多專業人士關注的同時,旅游業的幸福屬性也漸漸得到一些關注和研究。
說到“幸福”,不少人可能還記得有一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一檔頗有影響的調查節目。節目里,主持人拿著話筒對街頭市民問“你幸福嗎”?于是,“幸福”成為當時的媒體熱詞,而調查所觸發的一些網友“吐槽”和“神回復”,則在全國范圍引發了人們的思考。
看到這個節目時,筆者先后想到了正反兩點。第一,我想如果記者和主持人改變采訪對象,將提問拋給在觀光的游客、在休閑的市民、在探險的驢友……那么,答案可能會大不相同——擺脫了日常工作、生活里的種種辛勞,將身心投入到一段“品質旅程”中的人們,精神狀態一定是高度愉悅的。第二,如果記者正好采訪到那些剛剛結束糟糕體驗的旅行者,那他們的回答也可能會比市民們更讓我們難堪——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正是因為一次糟糕的旅行,破壞了本已擁有的平靜生活。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
幸福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我們知道,關于幸福的大多數描述或者分析,都是依據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做出的。即人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一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二是人的安全需求;三是情感歸屬;四是一種社會層面的關愛;最后是自我實現。
有句話叫“旅行,就是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饒有趣味的是,當我們把人的五個需求層次與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做一個勾連、比較,會發現旅游業實實在在屬于一個和“幸福指數”正相關度極高的產業。也就是說,人們的日子是否因為旅游變得幸福、旅程里的游客是否感到幸福,都直接與我們所能提供的行業產品的品質密切相關,六要素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游客的途中感受,甚至旅行后的生活。
糟糕旅行導致的最后結果,必然是人們對旅游這一行業整體水準產生懷疑。諸如“不去后悔一陣子,去了后悔一輩子”“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等大家并不陌生的調侃,貌似針對的只是產品品質,細想起來,背后包含的其實是對旅游產品設計者、服務提供者,也就是我們這些業界中人職業素養的不滿、對我們職業情懷的吐槽。
事實上,當下的中國旅游產業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幸福產業”新時代。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中,有著這樣的表述——
“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作用大。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是適應人民群眾消費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對于擴就業、增收入,推動中西部發展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意義重大,對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具有重要作用。”
這段話,除高度概括并拓展了旅游產業的性質、功能、作用外,還首次肯定了旅游業發展對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筆者理解,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的經濟屬性已不是唯一特征和目的,其所承載的豐富社會功能得到極大認可,產業性質走向綜合。
我們發展旅游的終極目的是什么?正如31號文件給出的,是“堅持以人為本,積極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讓廣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開心,在旅游過程中發現美、享受美、傳播美。”
這一論述,實質是從經濟到民生。換句話講,旅游業發展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了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
事實上,多年來,正是旅游產業發展帶動,使人民加速走向了幸福生活。從國內講,在發達地區,通過發展旅游涵養了生態,有利于環境保護;在貧困地區,通過發展旅游富裕了百姓,有利于社會和諧;在資源枯竭城市,通過發展旅游實現了 結構調整,有利于產業轉型;在民族地區,通過發展旅游融洽了關系,有利于民族團結。從全球講,不同國家地區之間,通過發展旅游增進了了解、促進了友誼、交流了文化……凡此種種,充分說明了旅游業比其他任何行業都有著更為強大的“生產幸福”的能力和條件。
當然,我們說旅游業具有典型的幸福產業特征,并不是否認其經濟產業的屬性。相反,旅游產業的“幸福”屬性實現是以后者為基礎的。沒有產業的充分發展,幸福產業的構筑只能是空中樓閣。
當下,中國現代旅游產業的發展正在進入全域旅游時代,筆者相信,從景區景點旅游到全域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對旅游產業“幸福產業”屬性的探討,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豐富旅游產業的綜合帶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