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市作為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先行地,承擔著培育新產業、引領新業態、打造新模式的任務。近年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入推進和周邊先進地區(特別是杭州市)創新資源的加速外溢,新業態、新產業在海寧市迅速發展。而土地作為產業發展的基礎載體和生產要素,是構成創新型產業生命周期的關鍵所在。土地開發及利用審批政策影響創新型產業的孵化效率、國土空間規劃影響創新型產業的類型及結構布局、用地監管制度影響創新型產業的規模及集聚效益等。為有效應對新型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破解產業用地的制約瓶頸,探索制定創新型產業用地政策顯得尤為緊迫。
海寧市創新型產業用地政策制定過程
今年2月前,海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通過搜集全國各地創新型產業用地政策,梳理出符合海寧市發展實際的創新型產業配套政策。3 月期間,海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海寧市經信局多次對接,對產業類型、準入條件、項目監管等方面進一步明確,制定政策初稿。4 月中旬,海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前往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余杭分局學習考察創新型產業用地政策及相關實踐經驗。4 月23日,海寧市智庫顧問團組織召開創新型產業用地座談會,邀請智庫顧問團委員湯海孺、盛鳴等專家和相關部門、重大平臺參加,聽取意見建議,進一步優化完善,形成《海寧市創新型產業用地管理實施意見(試行)》(送審稿)。5月25日,海寧市委書記朱建軍批示,要求提出創新型產業用地的具體操作意見,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6月2日,海寧市長曹國良批示,要求抓緊推出海寧市創新型產業用地地塊。6 月初,海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專門與鵑湖國際科技城就科研示范基地二期創新型產業用地項目方案進行對接;同時再次向部門、各鎮(街道、平臺)網上征求意見,進行修改完善。6月28 日,經十五屆市政府第51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海寧市創新型產業用地管理實施意見(試行)》正式印發實施。
海寧市創新型產業用地的價值及現實意義
創新型產業用地的推出是基于土地利用效益低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產城融合,進行城市更新而提出來的,因此創新型產業用地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促進土地集約利用,提升工業發展水平
傳統的工業園區開發存在強度低,城市用地布局紊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而創新型產業用地在開發強度方面,改變傳統工業園區蔓延式的開發模式,提高土地容積率,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在空間形態方面,采用樓宇而非低層廠房來承載產業發展,建筑形態以高層為主,提升城市工業化水平。
(二)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高質量發展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發展創新型產業是實現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創新型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技術與知識密集的特點,其發展壯大可提高高新產業比重,引導創新型產業的入駐,優化工業、產業結構,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此外,創新科技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有助于增強社會整體人才的配置。
(三)有助于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助力新型城鎮化
傳統的產業園區,特別是工業園區都存在重產業、輕配套的問題,導致職住通勤時間長等城市病問題愈發嚴重,而隨著新時代人們對生活、工作價值觀念的轉變,實現生產、生活的融合是必然趨勢。創新型產業用地強調園區用地功能復合,通過提高工業園區配套設施用地面積比例,為企業發展提供居住、商業、金融、科技、信息等綜合服務,減少交通出行需求,并致力于打造集產業、商務、交流和生活于一體的企業圈和生活圈,有助于產業園區向產業城鎮轉化,實現產城融合,助力新型城鎮化。
(四)有助于創新城市更新模式,改善城市整體風貌
工業園區在整體布局及外立面風格等方面都比較傳統,創新型企業在提升工業園區產業檔次的基礎上,以公建立面和樓宇為主要建設形態,發展創新型產業成為城市更新的新模式,有助于改善城市整體風貌。
海寧市創新型產業用地實例分析
海寧市首宗創新型產業用地(M0)于今年 9 月 11 日由浙江海寧鵑湖科技城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招拍掛出讓方式競得,用于建設海寧鵑湖國際科技城電子信息創新園項目。該宗地位于海寧市區水月亭路南側、宗海路東側,其北側為鵑湖國際科技城一期、西側為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為海寧鵑湖國際科技城核心區塊,是海寧市委市政府打造科技企業、高新人才的集聚高地。
海寧鵑湖國際科技城電子信息創新園項目依托于浙大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的平臺優勢,主要用于建設泛半導體、信息技術、檢驗檢測產業的研發生產,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強度達800萬元/畝以上,投產后 3 年畝均銷售可達 800 萬元 /畝、畝均稅收達 60 萬元 / 畝以上。項目總用地面積 61599 平方米,總建筑面積 186235 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 135235 平方米(包括產業用房面積 110175 平方米、配套用房公寓 15100 平方米、配套地上商業9400 平方米、物業用房 560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 51000 平方米(其中地下商業 2500 平方米),配套用房比例達 19.96%。
b項目規劃設計分成北區、中區、南區三個組團,并通過生態景觀基地以及步行流線系統有機串聯,營造合理高效的園區工作生活體系。北區組團由一組規模企業用房、兩組龍頭企業用房以及一棟研發中心通過一層高的平臺銜接串聯。南區組團由一組規模企業用房、一組龍頭企業用房以及一棟人才公寓通過一層高的平臺銜接串聯。中央組團是集企業產業研發辦公、公共服務、展示中心和配套服務于一體的辦公綜合體,將各功能組合成一幢綜合體建筑服務整個園區,能夠有效節省建筑占地面積,減少功能的重復堆疊,高效利用辦公空間,又可以集中打造景觀,提升生態品質,激發園區活力,加速形成滿足國際化的現代辦公組團。項目建成后將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推進國際產業技術轉移拓展,創新海寧經濟蓬勃發展,塑造城市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