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蘭?電場在?東榮成并?發電。這是中國第?座商業?范性?電場,項?從丹?引進了3臺維斯塔斯公司55千?型?電機組,為當地提供年均26萬千?時的綠?電?,打開了我國發展?電產業的??。25年后,中國?電新增裝機規模在2021年達到4757萬千?,累計裝機3.28億千?,超過1200個?蘭?電場的發電量,已多年位居世界?位。?電市場規模在加速擴?,距離未來的拐點還很遙遠。從最初的商業化試點,到國家??發展以實現“雙碳”?標,?電建設在可以預期的未來很??段時間都處于?速增?過程中。

發展歷程:?電產業從襁褓到成熟
風力發電是指把風的動能轉為電能,風電根據安裝區域不同可以分為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我國陸上風電起步早、基礎好,但由于消納(發出來的電接入電網輸送出去并使用)、環保、土地等因素預計未來增長趨緩。海上風電不占用土地資源,基本不受地形地貌影響,風速更高,風電機組單機容量更大,年利用小時數更高。
早期我國風電產業的機組都是從丹麥引進的,國內沒有自己的技術,因此在1986年馬蘭風電場建成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風電行業發展都步履維艱。
2005年,我國政府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風電正式進入大規模開發應用的階段。之后又于2007年8月頒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該規劃提出到201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并建成1至2個10萬千瓦級海上風電試點項目;到202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并建成100萬千瓦海上風電。
規劃之下,便是長期高比例補貼。2009年,發改委頒布了《關于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這份通知將全國分為四類風能資源區,相應 制 定 風 電 標 桿 上 網 電 價 , 并 相 繼 在 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對電價進行調整。
在政策扶持之下,中國的風電裝機量大幅增加,從2005年開始,每年新增裝機容量占全球裝機 容 量 的 比 例 由 4.42%上 升 到 2010年 最 高 的48.8%,中國成為全球風電裝機容量最多的國家。在增速方面,中國從2005年開始幾乎保持了5年100%以上的增長。
全國裝機量大幅甚至是過度增長的同時,大量風場出現并網消納(風力發出來的電接入電網輸送出去并使用)的問題。出現并網消納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風能資源較好的主要是三北(西北、華北、東北)地區,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當地用電量不足,加上風電自身的不穩定性,國家電網接納意愿不高,風電并網出現瓶頸。從2009年開始,“棄風”(由于并網消納問題導致的風機暫停)現象開始逐漸嚴重,并網率開始徘徊在不到75%的水平。
盡管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看起來似乎還沒有那么完備,但風電產業終究還是崛起了。2020年,以全產業鏈為視角來觀察,中國在全球風電產業鏈中的占比已經接近50%,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產業基地。同時,經過多年的設備升級與技術更新,在裝機量快速攀升的過程中,棄風率沒有再攀升,而是已經下降到了較為穩定區間,維持在10%上下。2021年8月27日,西門子歌美颯宣布退出中國陸上風電市場。西方巨頭的敗退,正式宣告了中國風電自主化的勝利。
隨著陸上風電的逐步開發,可開發的資源比之前少,且大部分風能豐富的陸地地區距離用電地區較遠,風電產業轉向海上成為必然選擇,海上發電探索出越來越多的可能性。有人說,“如果分布式是光伏的未來,那么海上風電就是風電的未來。”
海上風電的起步在2008年,當年,國家發改委通過《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除了把2010年風電總裝機容量調整為1000萬千瓦之外,還開始做起了近海風能的示范工程——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工程。這是中國第一個海上風力發電場,項目預計總投資為21.22億元,總裝機容量為10萬千瓦。
然而,海上風電的項目建設難度是非常大的。因為海上風電的技術要求比陸上高很多,需要特殊裝備、專業人員潛到海底勘探調查,要建塔基,還需要海上工程船,而且要考慮海水或海冰對塔架的破壞。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的成本更高。根據國信證券分析師的統計,海上風電的度電成本在0.3元~0.55元,幾乎是陸上風電度電成本的兩倍。海上風電前景廣闊,大有可為。2022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提出,“建議加強宏觀統籌和整體規劃,制定國家海上風電發展專項規劃,積極推進近遠海風電有序開發。”
因此,在示范項目之后,海上風電停滯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2014年才迎來重磅政策。2014年,我國首次明確了近海海上風電項目0.85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這個價格遠高于當時全國燃煤機組平均上網電價的0.42元/千瓦時。
2016年年底,國家能源局又出臺了《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達到10吉瓦,爭取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吉瓦以上。其中,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的海上風電建設規模均要達到百萬千瓦(1吉瓦)以上。在這樣的政策支持下,全國11個沿海省份均開展了海上風電規劃研究工作,各開發商也紛紛規劃布局海上風電項目。
在較為優厚的、穩定的固定上網電價政策指導下,中國的海上風電開始快速發展。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海上風電全年新增裝機1690萬千瓦,同比增長高達452%,是此前累計的建成總規模的1.8倍,目前我國海上風電累計 裝 機 規 模 達 到 2639萬 千 瓦 , 占 全 球 總 量 的54%,躍居世界第一。據彭博新能源金融預測,“十四五”期間,中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將達46.8吉瓦,新增裝機達37.8吉瓦。
海上風電前景廣闊,大有可為。2022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提出,“建議加強宏觀統籌和整體規劃,制定國家海上風電發展專項規劃,積極推進近遠海風電有序開發。”
在政策指引的促進下,我國海上風電行業已進入高速發展期,風機技術與施工技術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快速縮小。國內海風電產業從襁褓走向成長,補貼也慢慢退出。上風電機單機功率已從4兆瓦快速發展至10兆瓦級別。同時,海上風電正在逐步從近海向深遠海發展,離岸距離和水深也在向外突破。隨著漂浮式等技術的成熟,遠海風電也將成為我國海上風電巨大的可開發空間。
2021年是中國陸上風電進入平價發展的第一年。根據國家相關政策,2018年年底之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0年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年底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補貼退坡后的2021年,風電整機廠商卷入“價格戰”已達半年之久,中標價格甚至已經低于成本價,對于風機廠商來說,每千瓦2000元通常是盈虧平衡點。
2021年也是中國海上風電中央補貼的最后一年,按規定完成核準并于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機組完成并網的存量海上風力發電項目,按相應價格政策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新增核準的海上風電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2022年開始全國海上風電正式進入全面平價/地方補貼的時代,平價發展階段正式拉開帷幕。
相關人士表示,海上風電的成本高于陸上風電,所以目前還是需要政府補貼。在海上風電“搶裝”的最后階段,北至山東,南至廣東,在中國東部廣袤的海域上,吊裝船和工人們跟著海浪起起伏伏,正在進行海上風電場建設。
但無論如何,對于整個行業來說,陸上風電0.15元~0.3元的度電成本,0.45元左右的電價意味著廠商還有價格戰的空間;但對于海上風電的高成本(雖然部分海域可以達到0.3元的低價)來說,補貼退坡在短期可能會帶來更大影響。
隨著我國對于海上風電的中央財政補貼的逐步退出,考慮到我國海上風電的廣闊發展空間,以及對沿海省份的經濟帶動、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等方面的積極因素,海上風電產業鏈仍然具有非常大的成長動力,部分省份的地方性補貼方案已經出臺。
2021年6月,廣東省印發《促進海上風電有序開發和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方案》,將對省管海域內2018年年底前已完成核準、在2022年至2024年全容量并網的項目給予投資補貼,2022年、2023年、2024年全容量并網項目每千瓦分別補貼1500元、1000元、500元。
江蘇發改委在2021年7月8日印發了《關于做好2021年風電和光伏發電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出:江蘇省將進一步優化結構,發展海上發電和光伏發電,嚴格控制新上陸上風電項目。沿海地區要全力推動近海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穩妥開展深遠海海上風電示范建設。力爭全省2025年風電和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到63吉瓦以上。
在第六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目前,海上風電還不具備平價上網的條件,仍需政府提供適當的支持,從而保持一定的開發規模,形成市場拉動,確保技術進步持續下去。預計未來3年內,中國海上風電有望實現平價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