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專項債融資仍然是各地政府推動重大項目建設的重要手段。就一季度資金總量看,新增專項債券為3.9萬億,而全年預估會接近6萬億。
從一季度申報情況看,篩選通過的項目有3.8萬個,但通過率只有22%,申報通過的難度是明顯增加。其原因除過負面清單管理、地方債務余額總量控制以外,財政部對申報項目成熟度、融資收益平衡、資金使用合規性等方面審核力度的加強,也是影響申報成功的重要因素。
那各地應該如何把好申報項目的質量關呢?
我們認為重 點應掌握以下5點。
一,在項目謀劃上,就要清楚掌握專項債的使用范圍,例如除國家前期明確的重大戰略和重點項目外,目前新增的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等11大基礎設施類領域就要重點關注。
二,在項目品質上,堅持公益與效益結合,客觀做好項目評估,摒棄虛假包裝、過度包裝導致項目風險后置情況發生。例如EOD項目,通過項目+產業、項目+碳匯等方式實現收益和現金流平衡,滿足項目收益覆蓋本息。
三,在資產結構優化上,通過“專項債+市場化融資”組合模式,發揮專項債的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提高專項債使用效率。例如西咸新區“云檢科創園”項目,通過構建自有資金25%,專項債20%,銀行貸 款融資54%的資產結構,解決項目融資難題和專項債使用效率問題。
四,在債務風險意識上,要從債券命名、信息披露等方面明確用債主體和償債責任,將債券額度與債務風險掛鉤,倒逼各類債務主體提高債務償還能力。
五,在項目監管水平上,要通過專項債資金穿透式監管,保障資金專款專用,避免資金違規使用。
同時,采取專項債+特許經營權模式,合理把控專項債資金的撥付、使用、償還情況,實現“借用管還”全流程監管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