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層顏色較濃,適合作業……”7月12日下午,江西氣象部門首次啟用氣象無人直升機,在目標區域開展云結構探測和增雨作業,為空中云水資源的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了精準氣象支撐。
從技術突破到多場景應用,江西氣象部門正積極探索低空經濟服務新模式,護航低空經濟既“飛起來”更“飛得穩”。
蓄勢起飛——
立穩“四梁八柱” 氣象融入低空經濟治理體系
“機場現建有風廓線雷達、云雷達等多種新型氣象探測設備,并開發了通用氣象服務平臺……”撫州南城通用機場首航現場,機場總工程師李運昌說,“氣象部門的鼎力支持為今天的轉場和今后的安全飛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此前,江西省通用航空與低空飛行氣象中心(以下簡稱“省低空飛行氣象中心”)全程跟蹤天氣變化,應用北斗系統進行地面和空中通信,確保轉場過程安全順利完成,標志著南城通用機場高水平通用氣象保障服務正式投入常態化運行。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早在2023年9月,江西氣象部門圍繞省委、省政府關于發展低空經濟的戰略部署,以通航機場氣象服務為突破口,拓展到涵蓋應急救援、航空護林、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監測等多元化場景,形成“有機構、有專班、有平臺、有技術、有產品、有服務規范”的通航氣象與低空飛行業務體系。
江西省政府將省低空飛行氣象中心設在氣象部門,率先推出全省通用航空機場和低空經濟氣象風險等級區劃等公共服務產品。
為實現低空飛行活動的風險預警、評估、防控的全鏈條管理,今年6月,由江西氣象部門牽頭,聯合公安、交通等部門及保險、航空等有關公司企業,建立“數據驅動+動態風控”低空協同保障體系,構建全省統一的低空飛行氣象條件許可評估機制,實現風險前置防控。
乘風而上——
密織“服務網絡” 夯實低空經濟發展安全基座
“230度方位、距離機場40公里處出現雷達回波……”7月13日11點40分,空中未來通航公司地面保障人員馮繼密通過江西通航氣象服務平臺監測到這一情況,立即通知機場塔臺,指揮正在執行任務的飛機緊急返航。飛機返回著陸25分鐘后,機場出現雷雨天氣。
在江西,通航氣象服務平臺已對接12個通航機場、95家通航飛行企業,平均每天為20余個飛行計劃50余架次飛機提供全鏈條、伴隨式氣象保障,實現“起飛即有氣象護航”。
監測如何更精密?江西氣象部門在通航機場、航線建設多部L波段、P波段風廓線雷達、毫米波云雷達、能見度觀測儀等,全省風廓線雷達監測分辨率間距從263千米縮小至96千米,觀測資料實時接入天擎系統,為全天候保障低空通航飛行提供數據支撐。
預報如何更精準?聚焦影響通航安全的關鍵預報攻關,開展低空三維高分辨率數值預報模式、云的AI預報技術、通航目視飛行氣象風險等級閾值等研究,生成水平分辨率4公里、垂直分層14層、0—3000米的250米分辨率、時間分辨率10分鐘、預報時效30小時的40余類低空三維航空氣象預報服務產品,逐小時動態更新。
服務如何更精細?通過氣象預警信息與通航飛行數據共享鏈路,建立覆蓋所有通航企業氣象數據“一平臺服務”,實現氣象數據與飛行數據“一張圖顯示”、氣象高價值數據“一站式獲取”,深度融入通航計劃執飛全過程,在飛行計劃階段,提供48小時逐小時氣象預報數據和氣象風險等級預警產品;在臨近執飛階段,提供氣象網格實況數據和未來2小時逐10分鐘短時臨近氣象預報數據。
凌云高飛——
培育“產業鏈條” 拓展低空經濟氣象應用場景
“低空+”應用場景多點開花。旅游觀光、公共服務、無人機培訓、農林植保、應急救援……江西低空氣象應用場景持續擴容,而安全前提下最大化低空飛行經濟價值,是其服務關鍵與探索方向。
“我們選取共青城市南湖通用機場—廬山西海這條低空旅游觀光路線,打造‘兩區一線’氣象應用示范場景。”省低空飛行氣象中心副主任龍余良介紹,該場景將定制觀測站網布局、氣象實況服務模型以及低空飛行氣象數字底座,推動氣象觀測服務與低空飛行通信、導航、監視基礎設施“統籌規劃、一體布局、資源共享”。
育才造士,為發展低空經濟注入源頭活水,人才是關鍵支撐。
江西氣象部門深化產教融合,聯合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建立翱翔無人機飛行培訓(實訓)基地,構建教學、實訓、科研、培訓協同育人新范式。2025年首期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培訓班取證通過率達86%。
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傅敏寧表示,將以省低空飛行氣象中心為核心平臺,推動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空域動態等信息實時交互與安全共享,深化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培育復合型氣象保障人才隊伍,為江西低空經濟發展持續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