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本質特征、核心標志、核心要素、形成規律以及實現路徑等重要問題,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
從歷史邏輯看,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社會生產力每次出現大的躍升,都對應著新技術對舊技術的“創造性毀滅”。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發明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機發明和電氣應用,再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信息技術突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肇始于劃時代的顛覆性技術創新,都帶來生產力的飛躍和經濟社會的重大變革,人類社會由此從農業社會遞次步入工業化、電氣化、信息化時代。從歷史經驗看,歷次產業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點:一是有新的科學理論作基礎,二是有相應的新生產工具出現,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資熱點和就業崗位,四是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調整并形成新的規?;洕?,五是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變革。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積累和成熟中。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與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產生和應用為重要標志,以包括算力、算法、網絡通信在內的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為底層技術和核心技術,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具有多領域技術群體突破、交叉融合以及技術迭代加快、創新周期縮短等特征。伴隨群體性技術的整體性突破,勢必引起生產要素配置方式的深刻變化,給產業形態、產業結構、產業組織方式帶來深刻影響,進而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通過“技術—要素—產業”鏈條傳導,最終形成新的生產力質態。
從理論邏輯看,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范疇,一般認為,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根據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科學技術通過滲透到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之中,引起它們變化,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生產的作用日益增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分析框架,同時又賦予其新的內涵,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從勞動者看,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沒有創新型人才、戰略型人才以及掌握現代技術的新型勞動者,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就是一句空話。從勞動資料看,由顛覆性技術帶來的生產工具變革往往是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更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工具不斷涌現,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動力源泉。從勞動對象看,數字資源、虛擬空間、生物基因、微觀粒子等都成為人類勞動的對象,大大拓展了生產新邊界,創造了生產新空間。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呈現源頭創新、跨界融合、多點突破的新趨勢,對生產資源的配置模式、創新要素的流通機制、技術研發的組織構架、創新主體的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在新技術賦能和催化下,實現優化組合和更高效率的配置,進而為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供必要條件。
從實踐邏輯看,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認識并大力推動生產力迭代發展和質的躍升。科學只有轉化為技術并應用于生產,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迅速發展,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一些前沿方向進入并行、領跑階段,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在技術新突破方面,我們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圍繞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要素新組合方面,在我國,技術、資金、人才、勞動力、數據、土地、管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產要素日益實現便捷化流動、網絡化共享、系統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特別是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被引入生產函數,極大拓展了生產可能性邊界,深度賦能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在產業新形態方面,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具有時代標志和時代特點的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熟。在培育新型勞動者方面,我們致力于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優化學科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打造全球人才高地,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努力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