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是我國農業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關鍵時期,做好十五五農業產業規劃,至關重要。縣級“十五五”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需立足本地實際,緊扣國家戰略導向,突出“新質生產力”賦能,強化落地性與可操作性,需從頂層設計邏輯、核心內容重點、實施保障機制三個維度進行頂層設計、路徑設計,從而務實落地。
一、頂層設計邏輯: 錨定“三個對接”,明確規劃定位
縣級規劃是國家農業強國戰略在基層的“最后一公里”落地載體,需強化與國家戰略的銜接性、與區域特色的匹配性、與發展階段的適應性,避免“上下一般粗”或“脫實向虛”。
1、對接國家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明確縣級使命
1)聚焦國家戰略任務:圍繞“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農業綠色發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五大主線,結合縣級定位(如糧食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都市農業示范區等),細化落實任務。例如:
●糧食主產縣:重點在“單產提升、產能保障、產后減損”上發力,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業基地、烘干倉儲設施等項目;
●特色農業縣:聚焦“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規劃標準化生產基地、精深加工園區、冷鏈物流中心;
●都市農業縣:突出“三產融合”,發展休閑農業、預制菜、數字農業等新業態,規劃田園綜合體、農業科創園、電商平臺節點。
2)對標關鍵指標:參考國家規劃中“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綠色防控覆蓋率”等核心指標,結合縣級實際設定可量化、可考核的“十五五”目標(如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8%提升至65%,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從60%提升至70%)。
2、對接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優化空間布局
1)融入省級/市級農業產業集群:主動對接上級規劃中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布局,明確本縣在區域產業鏈中的角色(如原料供應基地、加工配套環節、物流中轉節點)。例如,若所在市規劃“沿淮河優質水稻產業集群”,本縣可聚焦“優質稻米種植+品牌營銷”,避免重復建設。
2)強化縣域內部統籌:根據地形、資源分布(如山區、平原、水域)劃分農業功能區(如生態保育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產業優勢區),避免“遍地開花”。例如,山區重點發展林特經濟(茶葉、竹制品),平原區集中連片發展糧食和蔬菜,水域區發展生態漁業。
3、對接“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求,明確創新驅動路徑
1)把握新質生產力核心:以“科技賦能、數字驅動、要素重構”為關鍵,推動傳統農業向“高質高效、綠色低碳、智慧智能”轉型。需重點關注:
●科技新突破:生物育種(如抗逆作物、專用品種)、綠色投入品(生物農藥、緩釋肥料)、智能裝備(無人農機、精準灌溉);
●數字新場景:農業物聯網(環境監測、智能管控)、大數據(市場預測、產量預警)、區塊鏈(溯源系統);
●模式新變革:農業社會化服務(統防統治、代耕代種)、全產業鏈協同(“公司+合作社+農戶”數字化平臺)、跨界融合(農業+文旅、農業+教育)。

二、核心內容:突出“四個做實”,強化規劃落地性
規劃的關鍵在“可操作、能落地”,需避免“口號式”“文件式”表述,重點圍繞產業選擇、技術路徑、支撐體系、利益聯結四大板塊做深做實。
1、做實“產業選擇”:基于“雙評價”鎖定主導產業
1)開展“資源-市場”雙評價:
●資源端:梳理本地耕地、水資源、氣候(積溫、無霜期)、土壤(有機質含量、重金屬污染)、勞動力、資本等要素稟賦,明確“能發展什么”(如干旱地區不宜發展高耗水作物);
●市場端:分析全國/區域農產品供需缺口(如優質專用小麥、高油酸花生)、消費升級趨勢(健康食品、功能性食品)、出口潛力(如RCEP成員國特色農產品需求),明確“該發展什么”。
推行“主導產業清單制”:聚焦1-2個主導產業(如“優質專用糧+預制菜”),配套N個特色產業(如食用菌、中藥材),形成“1+N”產業體系。
2. 做實“新質生產力落地”:制定“技術-場景-主體”清單
1)技術攻關清單:針對本地產業痛點(如病蟲害防控效率低、加工損耗高),聯合科研院所(如農科院、高校)制定“揭榜掛帥”項目。例如,水稻主產區可攻關“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減少化肥用量20%;蔬菜主產區攻關“設施農業智能環控系統”,降低人工成本30%。
2)數字賦能場景清單:分階段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
●生產端:建設“數字農場”試點(如500畝以上的高標準農田,部署土壤傳感器、無人機巡檢、智能灌溉);
●流通端:搭建縣域農產品電商平臺(對接抖音、拼多多等渠道),建設產地倉(配備預冷、分揀、包裝設施);
●管理端:開發“農業產業大腦”(整合生產、市場、氣象數據,提供決策支持)。
3)新型主體培育清單:重點扶持“鏈主企業”(如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服務主體”(如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小農戶聯結主體”(如合作社、家庭農場聯盟),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合作等方式,將小農戶嵌入新質生產力鏈條。
3. 做實“支撐體系建設”:破解“最后一公里”瓶頸
1)基礎設施補短板:圍繞主導產業需求,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重點在糧食主產區)、冷鏈物流中心(在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數字農業基站(在規模化種植區)等。例如,鮮食玉米主產區需配套“5小時保鮮冷鏈”,確保從田間到餐桌的新鮮度。
2)要素保障創新:
●資金:設立“農業新質生產力專項基金”(整合上級轉移支付、本級財政、社會資本),推廣“特色產業貸”“農機購置補貼+作業補貼”等模式;
●人才:實施“本土人才培育計劃”(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返鄉創業補貼)和“外部智力引進計劃”(與科研院所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特派員工作站”);
●土地:探索“點狀供地”“設施農用地彈性供給”等政策,保障新產業(如預制菜加工、數字農業中心)用地需求。
4. 做實“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1)強化“聯農帶農”約束:在規劃中明確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的利益分配比例(如訂單保底收購+溢價分紅、土地入股+勞務收入),避免“企業賺大頭、農民賺小頭”。例如,貴州辣椒產業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農戶種植辣椒畝均收益從3000元提升至8000元。
2)探索“風險共擔”模式:推廣“保險+期貨”(覆蓋價格波動風險)、“農業信貸擔保”(降低融資風險)、“災害應急補償”(應對極端天氣)等機制,增強農民抗風險能力。
三、實施保障:建立“三位一體”機制,確保規劃實效
規劃的生命力在于執行,需通過組織保障、過程管控、動態調整三大機制,避免“規劃掛在墻上、落實落在紙上”。
1. 組織保障:構建“黨委領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體系
●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的“十五五農業規劃編制領導小組”,統籌農業農村局、發改委、財政局、科技局等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如農業農村局負責產業布局,財政局負責資金統籌,科技局負責技術對接)。
●引入“第三方智庫”參與編制(如農業經濟研究院、高校團隊),提升規劃科學性;同時,通過“鄉賢座談會”“農民聽證會”等形式,廣泛征求基層意見(如種植大戶、合作社負責人、普通農戶),確保規劃“接地氣”。
2. 過程管控:建立“規劃-項目-資金”一體化推進機制
●將規劃分解為年度重點任務,制定“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時間清單”(如2026年完成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2027年建成縣域農業大數據平臺)。
●建立“項目庫”管理機制,對規劃中的重點項目(如產業園、數字農業工程)實行“前期論證-入庫儲備-動態調整”,確保項目成熟一個、落地一個。
●強化資金績效管理,對財政支農資金實行“目標-過程-結果”全鏈條監管(如通過衛星遙感監測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通過電商平臺數據評估品牌營銷效果)。
3. 動態調整:建立“監測評估-反饋修正”的彈性機制
1)設定年度監測指標(如主導產業產值增長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新質生產力技術應用率),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中期評估(2028年)和末期評估(2030年)。
2)針對發展環境變化(如政策調整、市場波動、技術突破),及時調整規劃內容(如原計劃擴大糧食種植面積,但因市場需求轉向經濟作物,可優化種植結構),確保規劃“管用、好用”。
總結
縣級“十五五”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的核心是“實”:對接國家戰略要實、產業選擇要實、技術落地要實、農民受益要實。通過“現狀摸查-戰略對接-產業篩選-新質賦能-支撐體系-機制保障”的全流程設計,最終形成一份“可操作、可落地、可評估”的規劃文本,為縣域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