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時期我國制造業需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速數智化與綠色化轉型、深化“兩業融合”、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優化區域產業布局,以推動制造業在復雜國際環境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28]2021年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努力在原始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強創新鏈產業鏈融合?!边@一論述為構建現代化制造業創新體系提供了重要指引。當前,我國制造業需著力構建以企業為核心、高校與科研院所為支撐、政府統籌規劃的協同創新格局。制造業企業應立足于市場需求,強化創新主體地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構建涵蓋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到產業化推廣的全鏈條研發體系,聚焦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工業軟件等關鍵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同時前瞻性布局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等前沿顛覆性技術,力求實現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與產業應用的深度融合。高校與科研院所作為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策源地,既要優化資源配置,產出國際前沿成果,又需革新科研評價機制,破除“四唯”桎梏,更要深化產學研合作,加速基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培育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政府則需發揮頂層設計與資源調配職能,通過制定長期科技戰略,明確產業發展重點,運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引導企業與高校加大研發投入。同時,優化科技治理體系,構建跨部門協同機制,破除行政壁壘,推動形成高效協同的制造業科技創新生態。
二、推動數智化與綠色化發展,助力制造業轉型升級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29]這為我國制造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數智化與綠色化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重點可實施三大舉措:一是強化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制造業領域“雙碳”目標與數字中國戰略,完善制造業數智化、綠色化協同政策框架。重點建設覆蓋鋼鐵、化工等高碳排放行業的區塊鏈碳追蹤體系,并確立全國統一的智能制造碳數據標準和監測平臺。二是實施重點產業數智化、綠色化工程。聚焦占制造業總能耗較高的鋼鐵、汽車、化工等重點領域,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深化數字孿生、工業AI等技術應用,實現全流程能效優化;在傳統制造領域則加快部署工業互聯網與智能控制系統,重點突破高能耗工序的數字化改造。三是構建特色評估體系。建立制造業專屬的ESG評價模型,增設數字化減排貢獻率、設備聯網能效指數等特色指標,將綠色智造指數納入重點行業準入標準,并通過標桿企業示范效應帶動全產業鏈轉型。

三、深化“兩業融合”創新,培育制造服務新業態新模式
以兩業深度融合為核心驅動,通過制度創新與能力重塑構建制造服務新范式?!皟蓸I融合”即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在技術進步、市場開放和制度創新的驅動下,通過技術牽引、產業聯動、鏈條延伸等途徑,推動產業交叉滲透,培育形成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耦合。政策端要破除轉型壁壘,針對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制定服務化轉型認證體系,建立“制造服務增值部分”稅收抵扣機制[31],設立“兩業融合”試驗區,破解數據確權、跨行業資質互認等制度梗阻[32]。企業端要深化XaaS模式創新,重點構建三類服務能力:一是設備即服務(EaaS),通過按需租賃與智能運維降低消費者使用成本,提供設備全生命周期保障和實時故障預警,提升終端用戶體驗;二是解決方案即服務(SaaS),整合設計、生產與售后環節,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定制方案與全流程可視化服務,滿足多樣化需求并縮短交付周期;三是功能即服務(FaaS),基于云端快速響應客戶動態需求,如按需激活生產線模塊、實時調整產品參數等,實現小批量柔性化生產和精準服務適配,增強消費者對制造服務的即時性與靈活度感知。
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筑牢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防線
聚焦制造業產業鏈安全痛點,全力推進兩大核心舉措。一是實現“卡脖子”技術定向突破。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針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科研儀器、核心種源等瓶頸制約,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為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撐?!边@為制造業技術攻關提供了明確指引?!笆逦濉睍r期應以國家級產業集群為載體,引導龍頭企業聯合科研院所攻關光刻機雙工件臺、高精度伺服系統等關鍵部件,力爭實現戰略領域技術自主化突破。二是構建智能化風險防控體系,建立“工業互聯網+供應鏈”模式的智能中樞,在汽車、電子等制造行業部署數字孿生仿真系統,建立覆蓋核心供應商的斷鏈預警模型,通過實時監測生產波動、庫存周轉等關鍵指標,為產業鏈安全穩定保駕護航。
五、優化區域產業布局,促進制造業集群化發展
優化區域產業資源配置需緊扣制造業集群化發展主線,著力構建梯度轉移筑基、協同創新賦能、集群培育躍升的立體化推進格局。首先,聚焦梯度轉移與本地化升級協同,通過強化中西部制造業專項支持政策,引導東部產業有序轉移,依托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打造承接平臺,建立跨區域創新要素整合機制與人才培育通道,形成知識技術向欠發達地區傳導的創新網絡。其次,強化區域協同機制構建,推動東中西部制造業在技術研發、供應鏈配套等領域深度合作,建立跨區域產學研用聯合體,通過差異化產業定位規避同質化競爭,構建互補共生的制造業生態體系。最后,錨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圍繞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實施“一區多園”“飛地經濟”等模式,促進跨區域園區共建,重點建設兼具技術創新策源和綠色轉型示范功能的近零碳產業集群,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內核、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耦合的現代產業生態系統。(作者:倪紅福,錢佩雯,韓登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