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期間,國家將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現狀、旅游資源品質及旅游需求變化,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新增國家度假地功能區劃,推動度假旅游發展;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增加旅游用地專項規劃,解決旅游用地問題;在國家生態保護區通過發展綠色旅游,探索生態價值旅游轉化路徑;在鄉村旅游聚集區研究鄉村旅游公共設施建設的用地問題。
“十五五”期間,旅游空間形態的建設和重構已迫在眉睫,這是我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旅游本質上是人的空間移動,旅游經濟是以這種移動為基礎形成的經濟系統。因此,旅游經濟與其他經濟類型不同,除了需要滿足旅游者活動的產業外,還需要相應的空間支持。若缺乏與旅游活動匹配的空間形態,旅游經濟將難以正常運作。
不同類型的旅游需求需要不同的空間來實現,如觀光旅游需要景區或旅游區,度假旅游需要度假區或露營地,休閑旅游需要街區或旅游綜合體,研學旅游需要營地,而健康旅游和運動旅游則需要專門的基地。只有構建與旅游形態相適應的空間,旅游業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在旅游融合和旅游要素獨立化雙輪驅動下,我國旅游空間形態從單一的景區或旅游區向多元化轉變,初步形成了與大眾旅游相適應的空間體系,包括景區、旅游區、度假區、旅游街區、旅游綜合體、旅游營地、旅游基地、旅游綠道和旅游風景道等,為旅游產業發展和業態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戰略布局層面思考旅游空間的重構,有近期和遠期兩個目標。近期目標是要構建起與旅游形態相吻合的多元化旅游空間形態,景區或者旅游區這類空間的數量與規模已經基本滿足市場的需要,質量與管理的提升是這類空間形態發展的重點;加大度假區、旅游街區、旅游綜合體、旅游營地、旅游基地、旅游綠道、旅游風景道數量的供給是近期旅游空間重構的重心。
遠期目標是要構建更大尺度的國家和區域性度假區體系,以充分適應我國大眾旅游時代的需要。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通過旅游集聚效應,已經初步形成了渤海灣、沿太湖、海南等國家度假地的空間格局,都市區劃下也形成數量眾多的鄉村度假地空間格局。大尺度的國家度假地和鄉村度假地框架,將會改變我國旅游空間的基本走向。
在“十五五”期間,國家將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現狀、旅游資源品質及旅游需求變化,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新增國家度假地功能區劃,推動度假旅游發展;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增加旅游用地專項規劃,解決旅游用地問題;在國家生態保護區通過發展綠色旅游,探索生態價值旅游轉化路徑;在鄉村旅游聚集區研究鄉村旅游公共設施建設的用地問題。這些問題都應成為“十五五”期間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