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圍繞“十五五”規劃展開,提出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三大核心關鍵詞,并從戰略重要性、發展潛力與未來增長空間三個維度分析“十五五”期間需要重點關注的五類經濟。
從頂層設計來看,本人認為“十五五”規劃的核心關鍵詞是: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從動力論的視角來看,科技創新是輸入(回答的是靠什么驅動,靠創新和人才),新質生產力是轉換(回答的是如何轉化,如何從新技術轉化成新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輸出(回答的是向何處去,效率、共享、綠色和普惠)。
那基于這三大關鍵詞,從戰略重要性、發展潛力與未來增長空間三個維度綜合來看,本人覺得有“五類經濟”需要特別重點關注。
一、平臺經濟:從“流量平臺”到“產業組織平臺”的躍遷
戰略重要性:
平臺經濟已超越早期的消費互聯網范疇,正逐步成為現代產業組織的核心基礎設施。它不僅是連接供需的“交易中介”,更是整合資源、優化配置、提升效率的“產業中樞”。尤其在制造業升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平臺承擔著“數字底座”的角色。
當前統計體系對平臺經濟的覆蓋嚴重滯后(如眾包服務、共享產能、靈活用工等未充分納入GDP核算),導致其真實貢獻被低估。未來,“納統改革”將倒逼平臺經濟規范化、透明化發展,提升其在宏觀治理中的地位。
發展潛力:
·產業互聯網平臺(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s)將成為主流,如工業云平臺、供應鏈協同平臺、跨境服務平臺等,推動全產業鏈協同。
·平臺模式向農業、能源、醫療等傳統領域滲透,催生“農業云平臺”“能源調度平臺”等新型組織形態。
·平臺型企業將從“流量變現”轉向“價值創造”,通過數據驅動、算法優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增長空間:
據信通院預測,到2025年中國平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60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進,跨區域、跨行業的產業平臺將迎來爆發期。
關鍵方向:支持建設國家級產業鏈協同平臺,推動“鏈主企業+平臺+中小企業”生態共建。
二、智能經濟:以AI大模型為引擎的生產力革命
戰略重要性:
智能經濟是科技創新最前沿的集中體現,是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底座”。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重構生產函數,實現“人—機—環境”的深度協同,推動生產力從“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躍遷。
智能經濟不僅改變生產方式,更重塑組織形態(如AI助理、智能決策系統)和就業結構(人機協作成為常態)。
發展潛力:
·大模型+行業應用:金融、醫療、法律、教育等領域將出現“行業大模型”,實現知識自動化。
機器人革命:服務機器人(如養老護理、倉儲物流)、特種機器人(如深海、高空作業)進入商業化加速期。
·智能駕駛:L3級自動駕駛在特定場景(高速、園區)率先落地,推動出行即服務(MaaS)模式。
·類腦智能:腦機接口、神經形態計算等前沿方向有望在“十五五”期間取得突破,開啟“人機共生”新紀元。
增長空間:
IDC預測,2025年中國AI核心產業規模將超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超5萬億元。智能終端、智能算力、智能應用三大鏈條將形成萬億級市場。
關鍵方向:建設國家AI算力網絡,推動“東數西算”與智能經濟深度融合;支持“AI for Science”(科學智能)發展。

三、數據經濟:從“資源”到“資產”再到“資本”的躍升
戰略重要性:
數據已被列為第五大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但當前“數字經濟”概念過于寬泛,難以精準反映數據要素的獨立價值。數據經濟強調對數據的采集、確權、流通、交易、估值與資產化,是實現數據價值釋放的關鍵路徑。
數據經濟是構建數字信任體系和數據主權的基礎,關乎國家競爭力與安全。
發展潛力:
·數據確權與交易機制:探索“數據產權三分法”(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落地,推動數據交易所從“掛牌”向“交易”轉型。
·數據資產入表:2024年起數據資源可作為無形資產入賬,將極大激勵企業數據治理與資產化運營。
·數據要素×行業:金融風控、精準營銷、智慧城市、生物醫藥研發等領域將率先實現數據驅動決策。
·隱私計算與區塊鏈:保障數據“可用不可見”,推動跨機構數據協同。
增長空間:
據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研究,2024年,全國數據企業數量超過40萬家,數據產業規模達5.86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117%。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5年中國數據要素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0億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超25%。數據服務、數據經紀、數據信托等新業態將崛起。
關鍵方向:加快《數據基本法》立法進程,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要素市場規則體系。
四、低空經濟:600米以下空域的“新邊疆”開發
戰略重要性:
低空經濟是空域資源市場化改革的突破口,是拓展國土空間利用維度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在無人機、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通航基礎設施等領域已具備全球領先優勢,具備打造“低空經濟高地”的基礎。
低空經濟融合了航空制造、智能控制、新能源、空管系統等多領域技術,是典型的“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
發展潛力:
·城市空中交通(UAM):eVTOL在短途通勤、應急救援、觀光旅游等領域試點運行。
·物流無人機:山區、海島、農村等“最后一公里”配送場景率先商業化。
·農業植保與電力巡檢:無人機規模化作業已成熟,未來向智能化、集群化發展。
·低空智聯網:構建“通信—導航—監視—氣象”一體化低空數字基礎設施。
增長空間:
據工信部預測,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將超1.5萬億元,帶動就業超500萬人。合肥、深圳、成都等試點城市已出臺專項規劃,探索“低空+文旅”“低空+物流”“低空+應急”等新模式。
關鍵方向:加快600米以下空域分類管理改革,推動“低空飛行服務站”全國組網,支持eVTOL適航認證。
五、低碳經濟:綠色轉型中的“制度+技術”雙輪驅動
戰略重要性:
“雙碳”目標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低碳經濟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中國要在全球綠色價值鏈中占據主導地位,必須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技術與綠色金融體系。
低碳經濟涵蓋“硬科技”(如光伏、儲能、氫能)與“軟服務”(如碳核算、綠色認證、碳金融),是技術與制度創新的結合體。
發展潛力:
·綠色制造:鋼鐵、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業將大規模實施節能改造與碳捕集(CCUS)。
·新能源體系:風光電+儲能+智能電網構成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結構根本性轉變。
·碳金融市場:全國碳市場擴容(納入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碳期貨、碳期權等金融工具推出,提升碳定價效率。
·綠色認證與標準: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識”“碳足跡核算標準”,應對歐盟CBAM等國際綠色壁壘。
增長空間:
據清華大學預測,實現“雙碳”目標需累計投資超100萬億元。其中,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突破30萬億元。氫能、儲能、碳捕捉等新興領域年均增速有望超30%。
關鍵方向:推動“碳賬戶”體系建設,實現企業、個人碳行為可計量、可交易;發展“綠色供應鏈金融”。
總結:五類經濟的協同關系與戰略協同
這“五類經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嵌套、彼此賦能的有機系統:
·平臺經濟是組織形態,為其他四類經濟提供連接與協同;
·智能經濟是技術引擎,驅動平臺、數據、低空、低碳的智能化升級;
·數據經濟是要素基礎,為智能決策、碳核算、低空調度提供數據支撐;
·低空經濟是空間拓展,開辟新的應用場景與增長極;
·低碳經濟是價值導向,確保所有經濟增長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
展望:
“十五五”將是中國從“追趕型增長”邁向“引領型發展”的關鍵五年。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這“五類經濟”不僅代表了未來的增長極,更承載著中國在全球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中實現“換道超車”的戰略希望。誰能在這些領域率先突破,誰就將在未來全球競爭中掌握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