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基礎與戰略機遇

(一)發展成就“十三五” 至 “十四五” 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在政策扶持與市場需求驅動下實現跨越式發展。截至 2025 年,產業規模突破 4200 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密度達 392 臺 / 萬人(全球平均 274 臺 / 萬人),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突破 1200 億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核心零部件:RV 減速器國產化率突破 75%,諧波減速器壽命達 8 萬小時;六維力傳感器精度達 0.05N?m,量產成本降至 500 元以內?;A技術體系:開源機器人操作系統(ROS-CN)裝機量超 50 萬臺,構建起自主可控的軟件生態。產業生態:形成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產業集群,培育出大疆創新、埃斯頓等國際競爭力企業,覆蓋零部件研發、整機集成、系統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
(二)戰略機遇新質生產力驅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智能機器人列為重點培育領域,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技術融合為產業升級提供新動能。新型工業化需求:工信部提出 2025-2030 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年均增長 12%,智能制造轉型催生萬億級市場空間。銀發經濟爆發:國務院《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要求 2030 年養老機器人滲透率超 30%,康復護理、陪伴服務等場景需求激增。技術融合趨勢:5G、大數據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推動機器人大模型應用,實現從單一任務執行向復雜場景綜合決策跨越。綠色發展要求:“雙碳” 目標下,機器人產品設計向低能耗、綠色材料方向發展,液態金屬驅動、生物基復合材料等技術加速落地。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 “智能引領、融合創新、安全可控、普惠共享” 為核心,構建 “基礎研究 + 技術攻關 + 產業轉化 + 金融支持” 的全鏈條創新生態。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基礎提升、融合發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主攻方向,著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夯實產業基礎,拓展市場應用,優化產業生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為建設制造強國、數字中國提供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三)發展目標到 2030 年,實現以下戰略目標:產業規模:全球占比超 40%,產業營業收入達 4000 億元以上,形成 5 家千億級企業、100 家專精特新 “小巨人” 企業。技術創新:量子機器學習、生物融合等前沿技術產業化應用,機器人整機綜合性能達國際先進水平,新增專利申請超 10 萬件(發明專利占比≥30%)。應用深度: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突破 2500 億元,特種機器人應用場景超 80 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 800 臺 / 萬人以上,家庭服務機器人重點城市普及率突破 35%。標準體系:主導制定國際標準≥40 項,認證互認國家≥30 個,建設 80 家以上 CNAS 認可實驗室。綠色發展:機器人產品單位產值能耗較 2025 年降低 20% 以上,綠色材料應用率超 50%。
三、重點任務
(一)突破顛覆性核心技術1.智能核心技術研發類腦芯片(功耗 <1W,算力> 100TOPS),突破多模態感知融合算法(環境識別準確率 > 99.5%)。開展機器人大模型技術研究,實現復雜場景下的自主決策與任務規劃。2.材料與驅動技術開發液態金屬驅動關節(能量密度 > 600Wh/kg),推廣生物基復合材料(強度提升 30%,重量降低 20%)。研發高性能金屬材料與智能材料,提升機器人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性。3.安全與倫理技術構建數字孿生安全驗證平臺(故障模擬準確率 > 98%),制定機器人倫理安全標準(強制標準占比≥35%)。建立機器人安全評估體系,覆蓋設計、制造、應用全生命周期。
(二)強化產業創新能力1.創新平臺建設組建國家機器人創新聯合體(成員單位 > 300 家),建設長三角、大灣區機器人創新走廊。支持企業、高校共建 20 個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重點突破人工智能算法、機器人操作系統等瓶頸。2.協同創新機制實施 “揭榜掛帥” 技術攻關(年度榜單金額≥20 億元),推廣 “企業出題、院所答題” 模式(產學研合作項目占比 > 70%)。建立機器人產業創新聯盟,促進創新資源共享與協同研發。
(三)夯實產業發展基礎1.關鍵零部件攻堅提升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電機與驅動器、高端傳感器國產化率,建立關鍵零部件戰略儲備制度(儲備周期≥9 個月)。培育 20 家專注核心零部件的專精特新企業,實現核心零部件全產業鏈自主可控。2.標準與檢測體系發布機器人安全倫理、性能測試等標準(強制標準占比≥40%),建設國際互認檢測實驗室(CNAS 認可實驗室 > 80 家)。推動機器人產品認證與國際標準對接,提升全球話語權。
(四)推動高端產品迭代升級

(五)深化多領域規模化應用1.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新建智能工廠機器人滲透率≥90%,推廣 “機器人即服務”(RaaS)模式(設備利用率提升 40%)。在汽車、電子等行業開展 “機器人 + 智能制造” 試點,實現柔性化生產與個性化定制。
2.民生領域示范推廣建設 200 個智慧康養示范社區(每萬人配備康復機器人≥5 臺),家庭服務機器人重點城市普及率突破 35%。推廣醫療手術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等應用,提升公共服務智能化水平。3.特種場景攻堅研制深海采礦機器人(作業水深 > 6000 米)、消防滅火機器人(火災現場響應時間縮短 60%)。在礦山、電力、安防等領域開展特種機器人規?;瘧迷圏c。
(六)優化全球產業鏈布局1.產能國際合作在 RCEP 國家建設 8 個海外機器人產業園,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主導標準數≥50 項)。推動機器人產品 “走出去”,拓展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市場。2.供應鏈韌性提升推廣跨境工業物聯網平臺(覆蓋企業 > 5 萬家),建立全球供應鏈協同機制。加強與國際領先企業的技術合作,構建安全可控的全球產業鏈體系。
(七)豐富產品供給工業機器人高端化:發展重載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提升系統集成能力,為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服務機器人多樣化:開發家用清潔、陪伴護理、康復輔助等機器人,滿足家庭、醫療、教育等領域個性化需求。特種機器人專業化:重點發展消防救援、水下作業、電力巡檢機器人,提升復雜環境作業能力。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突破運動控制、感知交互等技術,開展迎賓、服務等場景應用示范,探索商業化模式。
(八)優化產業生態企業培育:培育 5-8 家國際領軍企業,打造 100 家專精特新 “小巨人” 企業,形成龍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格局。產業集群:建設 8-10 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單個集群營收 > 500 億元),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開放合作:主辦世界機器人大會(年度參會國家 > 60 個),建立中歐機器人創新中心(聯合研發項目 > 30 項),提升國際影響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政策協同聯動出臺《機器人產業發展促進條例》(2027 年施行),建立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季度會商機制)。地方政府制定配套實施方案,將機器人產業納入地方重點發展規劃。
(二)完善創新財稅體系設立機器人產業專項基金(首期規模 2000 億元),支持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升至 175%,對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稅收優惠。
(三)健全標準認證體系加快制定機器人設計、制造、檢測、應用等領域標準,強化標準宣貫與實施監督。建設國家級機器人檢測認證中心,提升檢測認證能力,推動國際互認。(四)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實施 “新工科?機器人工程師” 計劃(年培養人才 > 20 萬人),優化高校機器人相關學科專業設置。設立機器人學科交叉博士后流動站(新增 30 個),引進海外高端人才與創新團隊。推動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開展訂單式培養與在職技能培訓。
(五)深化國際開放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機器人產業標準制定,加強與國際組織、企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六) 加強組織領導與監測評估建立國家機器人產業發展協調推進機制,統籌政策制定與實施。建立產業發展監測評估體系,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效果評估,動態調整政策措施。
結語
“十五五” 時期是我國機器人產業從 “并跑” 向 “領跑” 跨越的關鍵期。本規劃通過系統性布局核心技術突破、產業生態構建與應用場景拓展,旨在打造全球機器人產業高地。隨著政策保障體系完善、創新生態優化與國際合作深化,我國機器人產業將實現更高質量、更具韌性的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