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則國家強。發展縣域經濟,既是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我國縣域數量多、地域分布廣,東中西部縣域發展基礎與水平差異大。當前,縣域發展普遍面臨著人口流失及勞動力不足、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產業同質化競爭等共性問題與困境。“十五五”期間,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縣域主體功能與主導產業特征,找準自身發展定位、科學謀劃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提高縣域經濟發展質量。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擴大縣域就業容量。然而,許多縣域當前的經濟發展模式仍主要依靠資源和要素的粗放投入,致使縣域層面產業布局分散,工農業銜接不暢,要素集聚、產業承載、人才吸引和創新驅動的內生需求不足。在新的發展階段,粗放的資源要素投入造成邊際效益遞減,單純擴大經濟規模的風險和挑戰日益顯現,縣域經濟亟需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在“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目標下,各縣應緊緊依托縣域產業資源本底條件,立足現有產業發展基礎,統籌考慮未來縣域人口及勞動力變化趨勢,制定切實可行的縣域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同時,推動產業用地向園區和基地集中,引導新經濟在縣城集聚,以縣域為單元建設多功能、復合型、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綜合體,發揮好縣域單元在涉農資源管理和資金統籌等方面的平臺作用,真正解決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一、因勢利導,依托資源本底條件走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相比于城市經濟,縣域經濟的承載能力和容量相對有限。大部分縣域的產業轉型升級面臨著生態保護壓力較大、人才流失、資金缺乏、創新動力不足等現實困境,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部分縣域產業體系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企業主體規模相對較小,技術水平落后、產業層次較低、競爭力較弱,使縣域經濟以初級產品和低端產業為主,從業人員收入較低,產業成長性弱,對就業的吸引力和承載力也不足。
二是縣域軟硬件發展環境對要素吸引力偏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部分縣域的道路、市政、產業、數字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更新緩慢。公共服務設施供給方面,縣域城鄉間公共服務質量差距較大,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以縣城為中心,對鄉村的延伸覆蓋不足,鄉村已有的公共服務在內容和質量上普遍難以滿足需求。營商環境方面,就業創業的服務支持體系尚不健全,返鄉人才創業的成本較高、風險較大。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實現了重大跨越,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
一方面,東強西弱的縣域發展格局沒有根本改變。東部地區的縣域產業基礎較好,以制造業為核心的產業帶動能力強。西部縣域人口流失嚴重,基本以農業、礦業等自然資源利用型產業為主,產業鏈較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另一方面,即便在一個省或同一個地級市內,省會城市和大城市周邊的縣域經濟水平普遍高于偏遠縣域。因此,各縣都應當充分立足自身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位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功能定位,統籌縣域生產、生活、生態和安全需要,依托現有資源聚焦主導產業、延長產業鏈。不求多,但求精,構建特色鮮明的本地產業集群,合理確定不同主體功能縣域的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二、分類施策,根據縣域主導功能類型科學引導經濟高質量發展方向
我國縣域的資源稟賦、人口規模、經濟總量等方面的存在顯著差異,難以采用相同的標準和模式實現高質量發展。因此,縣域應根據自身類型特點,合理確定差異化產業發展路徑、政府資源投放方式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目標。
產業功能縣域要發揮專業特長,培育發展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強化產業平臺支撐,提高就業吸納能力,發展成為先進制造、商貿流通等領域專業功能縣域;
農產品主產區縣域耕地較多、農業發展條件較好,但這類縣城普遍經濟基礎薄弱、就業容量有限、人口集聚能力不強,需要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做優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吸納更多縣域內農業轉移人口,為有效服務“三農”、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受制于地理環境約束,在傳統認知下產業發展受限、要素集聚困難,需要因地制宜推動綠色發展,逐步有序承接生態地區超載人口轉移,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公共服務設施供給能力,構建生態友好型產業模式,為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支撐。
人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影響縣域未來發展路徑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縣域經濟發展動力、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高質量供給不足、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高等原因,在快速城鎮化階段,大量縣域經歷了人口向縣城或周邊大城市快速轉移的過程。當前,老齡化、少子化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將成為未來縣域經濟發展必須重點考慮的變化趨勢,其與縣域產業發展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更是不可忽視。
“十五五” 趨勢解讀系列
總論—— 對“十五五”時期總體發展思路的解讀
1. 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2.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提供新質生產力發展土壤
3. 數字經濟是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常態化手段
4. 以綠色低碳引領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5. 新發展理念下的政策量化評估與資源優化配置
6. 新時期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
7. 縣域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8. 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農業強國之路
9. 消費新動能激發經濟新活力
10. 數智化促進政企關系重塑與企業服務效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