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近年來,濰坊市按照國家、 省相關工作部署,重點從頂層規劃、 政策引導、 項目支撐、 搭建平臺、 深化服務、 健全機制、 典論引導等層面,以園區循環化改造為切入點,加快循環經濟發展,促進濰坊工業轉型升級,取得了一定成效,2013 年 、 濰坊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循環經濟示范創建市。1個國家級園區、 3個省級工業園區已列入山東省循環化改造試點范圍,數量居山東省首位。同時,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也促進了濰坊節能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1 —9月份 、 全市節能環保產業主營業務收入 392億元,同比增長24.2% 。
一、 基本情況
濰坊位于山東半島中部,陸地面積I.61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 1400平方公里,人口 923 萬,設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三個國家級經濟園區,是著名的世界風箏都、 中國動力城、 中國食品谷。2013 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 4420.7 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383.9 億元,總量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 33 位 、 同類城市第 10位。
濰坊是一座傳統制造業城市,工業占據經濟的半壁江山。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 4201家,居山東省第 2 位 。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6%,列山東省第 5位 、 半島城市群第2位 。 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180億元。全市工業基本形成了機械裝備、汽車制造、 石化鹽化、 紡織服裝、 食品加工、 造紙包裝六大傳統產業和電子信息、 生物醫藥、 節能環保、 海洋裝備、 智能裝備、 新能源汽車六大新興產業為主體的現代工業體系。其中,機械、化工兩個 3000 億級產業,食品、 紡織服裝兩個1500億級產業 。 全市過100億元工業企業共 15家,其中濰柴集團突破1000億元 。36家企業40支股票境內外上市 。全市現有省級以上工業園區16個,近 100個特色產業集聚區。2013年,全市產業園區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 54.5% 。
對濰坊來講,我們正處于 “騰籠換鳥、 轉型升級” 的關鍵時期,雖然取得了工業總量過萬億的成績,但 “大而不強、 多而不精、 散而無序、 參差不齊” 的問題也十分突出,長期的粗放發展使我市面臨能源、 資源、 環境的嚴重制約。產業結構上“三高三低”(投入高、 能耗高、 污染高,產出較低、質量較低、效益較低),產品結構上“三多三少” (中間產品、低附加值產品和同質化產品多,知名品牌、 終端產品和高端產品較少) 。表現在工業園區建設上,存在規劃布局不盡合理、 產業關聯度低、 資源集約利用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突出問題,部分工業園區仍處于粗放發展階段,制約了工業園區的持續健康發展,制約著濰坊工業的轉型提升。
二、 主要做法及成效
面對這些新的形勢、新的常態、新的問題,濰坊市委、 市政府從 2012年起,啟動實施工業轉型升級戰略,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為目標,把循環經濟作為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以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創建為契機,以園區循環化改造為切入點,著力打造生產、 流通、社會三大循環經濟體系,培育循環發展模式,加快推動濰坊工業向綠色低碳、 循環集約發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強化頂層設計
堅持現有園區循環化改造和新建園區的循環化設計相結合,邀請安永等國際知名咨詢機構和國內外知名專家對園區產業發展進行診斷,明確產業園區功能定位和提升方向。實施 《關于加快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的實施意見》 ,力爭到 2020 年,全部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資源產出率、能源產出率、 水資源產出率、 土地產出率等明顯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步實現 “零排放”。 特別是對化工產業發展,明確要求 “新上項目生產工藝要確保達到在園區內或企業內部完全消化所產生的 ‘三廢’ 的標準,否則不予立項。鼓勵現有企業實施廢物綜合利用、 能量梯級利用、 資源循環利用、 污染減排等一批重大節能減排項目,逐步實現 ‘三廢’ 就地消化目標。”
(二)強化項目支撐
把園區循環化改造納入全市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工作重要內容,以項目化方式推進落實,強化跟蹤督導,落實項目包靠責任。列入省試點的 4 個工業園區圍繞補鏈續鏈 、基礎設施和公共平臺建設,實施循環化改造項目 90 個,總投資 210 億元。以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產業園區為例,該園區依托山東?;瘓F,探索出了 “一水六用、 動脈擴張、 靜脈串聯、 動態循環” 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個以上下游產品接續成鏈、關聯產品復合成龍、資源封閉循環綜合利用為特色的生態工業 “互聯網”。目前,在全區現有企業中,循環經濟產業鏈上的企業占到了 80%,年產值占到全區的 85%以上 。
(三)強化模式創新
充分運用循環經濟理念,結合產業、 企業的實際,引導企業延伸產業鏈、 創新園區循環化改造模式,增強企業循環發展的主動性,撬動更多的服務型企業參與園區循環化改造。
(四)強化服務引導
充分發揮濰坊市循環經濟促進會作用,成立循環經濟專家庫,為園區循環化改造提供智力支持。組織“循環經濟專家園區行” 活動,深入各園區開展咨詢、 服務,特別是針對園區循環化改造方案和具體項目進行點對點診斷,提出改造建議 53 條 、 關鍵補鏈項目 36個 。通過積極組織循環經濟的專題培訓輔導、 開通循環經濟公共微信、 加強新聞媒體宣傳等途徑,普及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和園區循環化改造知識,提高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意識,提升園區循環化改造的動力。 同時,印發了 《濰坊市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創建計劃》 ,全面啟動了市級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創建工作,今年全市預計建成5個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全面提升濰坊循環經濟素養。
(五)強化工作協調
為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市政府確定了由市節能減排工作小組組織領導、 市節能減排聯席會議統籌協調、循環經濟主管部門服務指導、縣市區具體組織實施的工作體系。各縣市區、 市屬開發區和園區管委會成立相應專門工作機構,形成了市、縣、 園區三級聯動機制,并實行月調度、 月通報、 季督導,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六)強化政策保障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 省一系列關于支持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發展、 園區循環化改造等的政策。市里設立了發展循環經濟專項資金,對納入國家試點、 省級改造試點的園區給予重點支持。將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納入對縣市區科學發展綜合績效考核和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并賦予一定權重,引導全市重視支持園區循環化改造和循環經濟發展。
三、 幾點體會
發展循環經濟關鍵是普及循環、集約、 綠色發展的意識,充分凝聚企業、 政府、 園區、 服務機構的合力,自覺踐行循環經濟理念,促進經濟轉型發展。
一是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企業是循環經濟的實施主體和受益者,要充分調動企業的主動性、 積極性,以企業為主體,堅持市場導向,落實項目、 落實技術、 落實人才,才能實現循環經濟的更大發展。以濰柴為例,充分挖掘機械制造業的循環發展潛力,前端開展綠色研發,生產體系集成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 /集熱 、中水回用、 試車發電、 機油回收,后市場開展發動機再制造和排放系統綠色改造,形成了循環發展理念支撐、能源利用精細化管控、綠色研發、 先進制造、 回收再制造的 “濰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二是要發揮政府的政策倒逼作用。 把循環經濟的正向引導與政府節能環保的負向倒逼結合起來,切實增強政策的綜合實施效果。一方面對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 企業創新循環經濟模式進行補助;另一方面利用節能、 環保制約的倒逼,加快企業向綠色、 低碳轉型升級。自去年 9 月份全市開展 “三八六” 環保行動以來,我們把生態環境作為科學發展必須嚴守的兩條 “底線” 之一,倒逼資源能源消耗降低、 污染排放減少,使企業樹立危機意識,加快轉型升級。截至目前
關停企業 582 家 、生產線 128 條,在這種形勢下,我市工業質量效益大幅提高,1— 8月份全市工業利潤 、 利稅分別增長 12.1% 、 13.5%,高于全省 5.86和 5.05個百分點 。
三是要發揮專業機構的服務作用。 園區循環化改造需要專業服務機構以及高層次專家的智力支持,要依托協會、 專家以及社會化力量開展工作推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服務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勵園區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進園區及企業節能改造。目前,全市有節能服務公司39家,組織實施了 50 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服務于全市園區循環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