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界首市依托資源優勢,培育再生金屬和再生塑料兩大綜合利用產業,生發了資源效益、生態環保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走出一條開發“城市礦產”、實現綠色崛起的縣域經濟發展之路。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是界首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主要集聚在界首經濟開發區三個特色產業園,分別是以廢舊蓄電池再制造為主導產業的田營產業園、以再生鋁循環利用為主導產業的西城產業園、以再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為主導產業的光武產業園。三個產業園總體規劃面積16.65平方公里,已建成6.65平方公里,入住企業16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的子公司5家、上市公司加盟企業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家、高新技術及省創新型企業12家、安徽省百強企業3家、全國民營 500強企業1家。 2013年、2014年、2015年界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分別實現工業產值246億元、294.5億元、364億元,稅金7.8億元、9.54億元、 10.92億元,利潤3.84億元、3.29億元、4.15億元,成為界首實現工業強市和奮力崛起的主導力量,在我省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中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由于園區產業的資源和生態效益突出,界首市2013年被評為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市,界首經開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成為全國60個循環經濟典型模式之一,先后榮獲“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全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國家涉重金屬類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利用基地”“全國循環經濟先進單位”“全國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區域性大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6塊國家級牌子和 “安徽省特色產業基地”“安徽省低碳園區建設示范基地”“安徽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安徽省首批創業基地”“安徽省重點產業集群基地”等6項省級榮譽稱號。
界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特色鮮明、成效突出,是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2005年國務院下發 《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后,界首市委、市政府在認真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決定引入循環經濟的理念,從解決環保問題入手,實施規范整治,變廢為寶,涅槃再生,集聚發展。通過10年的努力,實現了由廢棄物至產品的華麗轉身,構筑起一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礦山”,不僅較好的解決了自身發展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而且為全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創造了循環經濟發展的“界首模式”。這種模式概括起來就是“六化”:
一是園區化開發。先后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多億元,組建了田營、光武、西城三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分別成立管委會,實行一個園區、一名領導、一班人員、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在土地、稅收、融資、證照辦理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
二是集團化經營。以資金、品牌、資源、環保為紐帶,引導企業組船造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先后組建了安徽華鑫集團、華翼有色金屬集團、華悅集團和光武塑業集團,推動了股份制改造,有效提升了企業的生存空間和競爭能力。
三是產業化招商。目前,全市擁有外來上市和知名非公企業近40家,其中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和加盟公司13家。近兩年,3個產業園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0個,隨著天能二期、華鉑科技、金盈鋁業、冠鴻塑業、東錦化纖、大連環嘉、青島新天地集團等項目的擴建投產,進一步提升了界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實力。
四是統一化治污。在企業層面,嚴格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推動工藝技術革新,提升裝備水平,抓好現場管理,規范運行環保設施,推動節能減排,夯實企業主體責任。如田營園區在組建之初,為解決華鑫集團冶煉環節的的技術和環保難題,曾到全國七省兩市學習,并組織多層次、多學科專家進行科技攻關,自主研發了HX余熱側吹冶煉爐,采用重力除塵和負壓生產,減少煙塵排放,提升裝備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使噸鉛冶煉能耗達87.3kg標煤,比國家標準能耗低 32.8%,生產和環保工藝在當時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獲得國家專利3項,主導制定了《再生鉛及合金錠標準》。
五是高值化利用。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相結合,走產學研結合之路,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產業層次,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推動再生資源的高值化開發。目前,界首三大資源循環利用板塊均形成了以清潔生產為特點的企業內部自循環,以上下游協調配套為特點的企業中循環和以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為特點的社會大循環,實現了資源的高值化利用和高效化產出。
六是網絡化收購。形成了以界首為中心,輻射周邊500公里的近距離、低成本一級回收圈,保障了廢舊物資回收供應的可靠性、穩定性。其中田營園區廢舊電瓶回收網絡遍布全國各地,在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設有辦事處,鏈接了全國10萬個基層網點,形成點對點購銷關系,一大批從業人員由最初的無牌無照、小打小鬧,逐漸成長為職業經紀人或組建了專業的回收公司,成立了自己的物流車隊,與本地加工企業結合成利益共同體或合作伙伴,其觸角延伸到全國各個角落。當前,華鉑科技公司利用互聯網+技術,正在組織建設信息化回收交易平臺,打造廢舊資源收購快速通道,用現代回收體系鞏固“買全國、賣全國”的產業格局。
界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契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
界首市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通過園區化開發、統一化治污,開辟了一條資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環境風險低、帶動能力強、綜合效益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正處于快速成長期,契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體特征,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界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圍繞國家政策、行業規范和環保的特殊要求,不斷推進技術改造和工藝創新,推動節能降耗。如蓄電池生產企業,通過全面實施內化成改造,降低成本10%、削減酸霧排放70%、節水 80%,2015年全部通過國家行業準入核查驗收,目前正在推進極板生產連鑄連軋和電池組裝智能化集成技改。界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是低消耗、低排放、高產出的產業,是促進轉型升級、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支點,必將以其綠色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
界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以再生資源循環為節點,形成了鏈接上下游的三大產業集群,帶動輻射國民經濟中至少30個以上產業發展。在工業領域,直接帶動和催生了機械制造、冶煉、化工、鑄造、型材、注塑、壓延、包裝、紡織、節能環保等產業;在服務領域,推動了交通物流、金融、餐飲住宿、房地產、物業、科研、中介等產業繁榮,是當前界首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產業。
科技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中心環節,也是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十二五”期間,圍繞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界首先后制定國家標準4項、行業標準6項、省級地方標準2項。田營華鑫集團10年實施3次全面技改,工藝裝備水平始終處于全國同行業領先地位。西城再生鋁、光武再生塑料龍頭企業,立足“行業領先、質量立企”目標,擁有一批國內一流和行業領先的技術裝備,建有多個研發中心、檢測實驗室和高校學生實踐基地。近年來,界首科技創新投入資金7.8億元,引進高端人才14人,建立產學研聯盟15個,省級技術中心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博士后工作站3 個,先后實施國家科技創新基金項目5個、省專項科技攻關和創新試點項目5個,獲批授權專利407項,其中發明專利121項。界首資源循環產業新工藝、新裝備和科技成果的不斷研發應用,有力推動了國內這一領域的健康發展。
界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前景廣闊,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
“十二五”期間,節能環保產業是我省加快培育和發展的8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主要包括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解決當前我省資源與環境問題的重要抓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良好前景。 “十三五”期間界首市將秉承綠色、低碳和循環發展之路,圍繞“行業做示范,全國創一流”的目標定位,以化學電池、再生塑料、再生鋁綠色循環利用為基礎,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作為主攻方向,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環境保護和清潔生產,建設生態園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根據界首市“十三五”規劃,計劃到2020年,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實現“一個翻番”“三個顯著提升”目標。 “一個翻番”,即經濟總量實現翻番,園區工業生產總值在2015年的基礎上翻番,力爭達1000億元以上。 “三個顯著提升”:一是貢獻份額顯著提升。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到位資金比重分別占全市80%、50%、80%;二是產業集聚度顯著提升。園區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市90%以上,園區主導產業集聚度達95%以上,百億元企業達到6家以上,年均出口創匯在億元以上;三是創新活力顯著提升。建立電池研究院、新材料技術中心,圍繞新能源、新材料和資源循環利用,強化科技攻關,不斷提高工藝裝備水平,搶占行業制高點,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60%,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界首創造”品牌,進一步提升界首在全國循環經濟產業中的支撐力和影響力。如今,界首市正全力以赴爭創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依靠科技創新,推動轉型升級,努力打造全國循環經濟的示范典型,為皖北振興和生態安徽建設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