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一個曾經因化工而興的資源型城市,面對資源的日漸枯竭以及越來越脆弱的環境承載力,該如何繼續發力?
產業轉型升級是必由之路。
近年來,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這一主線,荊門市加快研發主導產業內附加值高的產品,拉長產業鏈,利用園區平臺的支撐作用,把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的環境下,今年荊門市工業經濟穩中有進、穩中趨好,工業經濟主要指標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穩居全省前三位。1—7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1%,高于全省1.1個百分點,居全省第3位;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2009.8億元,同比增長15.1%。
荊門產業正以強勁的勢頭走出轉型升級發展之路。
狠抓結構調整 促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荊門市化工、農產品加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已經成為全市工業的支柱產業,長期以來是荊門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撐。
今年來,荊門市圍繞打造全產業鏈,突破性發展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再生資源利用與環保、智能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出臺新能源汽車、通用航空、生物醫藥等個性化扶持政策,長豐獵豹、金泉新材料、萬華、泰富重裝、國安新能源等一批重大新興產業項目加快推進。
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資源利用與環保、大健康等新興產業保持強勢增長,增速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圍繞磷化工、農產品加工、建材等傳統行業,依托新洋豐、國寶橋米、凱龍集團等龍頭企業,推進產業鏈垂直整合,分縣(市、區)制訂行動計劃。
堅持“互聯網+”引領工業改造升級,在京山輕機、凱龍化工、福耀玻璃、動能體育等30家企業開展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化工廠試點工作,推廣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制造、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
大力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建立兼并重組項目庫,組織申報專項資金,全市正在推進兼并重組項目20個,完成7個,達成合作協議5個,正在洽談8個。
制訂《荊門市煤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方案》,計劃2017年底前關閉退出年產9萬噸及以下煤礦,2018年6月30日前關閉退出年產9萬噸以上煤礦。
狠抓園區培育搭建工業經濟發展平臺
園區平臺的打造,已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
根據市委、市政府對各地的產業定位要求,荊門市研究調整了全市特色園區布局,重點建設通用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等20個特色產業園區。起草《荊門市創新產業龍頭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培育機制實施辦法》,制訂園區年度發展計劃,修訂完善園區考核指標和細則,年底組織考核結賬,進行驗收授牌和評比表彰。
加快推進重資產建設,規范特色園區和重資產建設工作體制機制,對各縣(市、區)下達重資產建設目標,每月進行調度,確保全年完成建設面積600萬平方米以上,力爭達到1000萬平方米。目前,全市開工建設重資產項目29個,建成面積153.8萬平方米,在建面積495.5萬平方米。
各縣(市、區)按照“五個一”建設機制,以重資產建設為抓手,聚焦各自產業定位,編制發展規劃,完善配套設施,健全管理機制,全市特色產業園區聚集力、支撐力、承載力不斷提升。荊門化工循環產業園、鐘祥荊襄磷化循環產業園建園較早,已相對成熟。京山智能制造產業園、農機裝備制造產業園,鐘祥數控機床產業園、柴湖光電產業園,東寶電子信息產業園、綠色建材和裝配式建筑產業園,漳河通用航空產業園等新建園區已初具規模,基本實現了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平臺配套。各園區立足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鏈招商,著力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及相關上下游企業,實施強鏈補鏈工程,園區產業得到集群集聚發展。東寶區綠色建材和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從凱利板業利用秸稈為原料生產板材,到亞丹家居利用板材生產家具制品,鐘祥數控機床產業園從機床制造到機床使用,荊門高新區裝備制造產業園從汽車零部件制造到汽車下線,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截至目前,全市20個特色產業園區已入駐企業400家。
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荊門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必將為荊門市建設湖北區域性增長極提供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