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裝備制造業概況
高端裝備制造業被認為是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資金最密集、產業鏈最完備、見效最快的產業之一,其發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作為“共和國工業的長子”、中國老工業基地,沈陽的裝備制造業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通過近年不斷進行的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正由傳統的低端技術、高能耗制造模式逐漸向“高、精、尖”市場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規模逐年壯大,沈陽鐵西裝備制造、大連軟件信息服務等已經成為遼寧示范產業集群。從2009 年12 月末統計情況來看,沈陽地區裝備制造業企業總計有2339 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663 億元;從行業分布上看,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占比最高,兩項合計超過了全部裝備制造業企業數量的一半以上。
中德高端裝備制造園區的建設背景和進展
《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第27 條明確:“擴大面向發達國家的合作,建立中德兩國政府間老工業基地振興交流機制,推動中德兩國在沈陽共建高端裝備制造業園區。”中德高端裝備制造園成了一個特別響亮的名詞,在億萬人的關注中,2014 年沈陽市政府決定該產業園落戶鐵西。中德高端裝備制造園將承載德國高端制造轉移、實現德國技術、中國制造的目標。初步確定產業園規劃面積為100 平方公里,將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汽車、軌道交通等新興產業,同時發展包括研發在內的生產性服務業。截至目前,沈陽有119 家德國獨資或合資企業。
中德高端裝備制造園區建設發展中可能面臨的難題
參考沈陽市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通過對鐵西裝備制造業成長歷程的回顧分析,沈陽市鐵西區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較深,國有企業改革相對滯后. 實踐證明,不考慮老工業基地特有的制度環境,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轉軌經濟的制度,單純地借助于當代西方產業競爭力分析框架于邏輯體系進行技術模仿移植,這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拿來主義”于事無補。
1 、未來如何利用德國企業建設工業4.0 的有益經驗,應用到“中國制造2025”上來。由于兩國工業發展歷史和技術實力等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們絕對不可能直接將工業4.0的具體做法生搬硬套的拿到本地的制造業當中應用。
2、 作為老牌工業強國,德國企業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水平絕對比沈陽裝備制造業企業先進,盡管近年我們一直保持著高速的發展態勢。如何吸收德國先進管理經驗,提升沈陽本地裝備制造業企業生產力,推進企業適應市場經濟,加強國際競爭力。
3、 面對以一絲不茍著稱的德國生產質量標準。沈陽的配套業企業是否能夠及時提升整體質量水平,達到德國企業的技術和質量要求,促進整體裝備制造業的集群發展。
4、 如何做好高端裝備制造園區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流動,為整個產業集群提供高端人才的儲備。
5 、沈陽現有傳統裝備制造業在技術提升及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行動遲緩,原因之一是“產學研”合作不夠深入,未形成符合市場經濟運行的合作機制。中德高端裝備制造園區如何才能在此方面做出突破,實現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推動力。
關于推動中德高端裝備制造園建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中德高端裝備制造園區應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動態性和關聯性5 大方面做好工作。因此體制改革機制創新是鐵西裝備制造業聚集區建設的客觀要求與必然結果.
1、 基于“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依托我省支柱性產業裝備制造業和軟件產業,確定沈陽市智能工廠示范單位。
2、 在參與中德工業園合作的中資公司中,積極推進項目管理模式,通過引入職業經理人,使企業能夠更好的與國際化公司在管理上接軌。
3、 由政府推動國有企業標準化,信息化進程,使其起到帶頭作用。同時對德國標準,歐洲標準的進行貫宣,鼓勵企業取得CE 認證(歐洲產品安全標志)和GS 認證(德國產品安全標志)。為“沈陽制造”打開歐洲市場提供強有力的資質保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將激勵企業創新研發投入。
4 、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引進高端研發人才。同時應做好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改革薪酬分配機制,激勵人才良性流動。
5、 構建研發合作市場機制。鼓勵研發生產性服務業的成長,使“產學研”合作真正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