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學者說,青海的美在靈空的天地間,青海的綠令人忘卻一切。
在今天,在青海藍、高原綠、江河清組合鋪灑的這片遼闊土地上,富含綠意的青海旅游冉冉升騰。
經濟下行壓力新常態下,青海旅游發展分外奪目,接待游客量不但在增長,而且漲勢形成前所未有的“井噴”。旅游收入不但在增加,而且輻射帶動多元產業的攬金力顯著提升。
這是一片綠色的高地,這是綠色旅游發展的沃土。
經過災后重建,新生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經歷4000多年歷史傳承,擁有高山峽谷、雪山松濤、草原濕地、動物樂園等原生態自然景觀的玉樹,為三江之源利用綠色生態發展旅游產業注入了新的靈魂。
2015年,玉樹旅游推介會的身影走遍了全國各地,向世人揭開了羞澀“卓瑪”的神秘面紗,當一簇簇燦爛如云霞的野花在巴塘草原上盛開時,涅槃重生的新玉樹正摸索著走出一條適合自身實際的發展新路子;
還有,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和三江源核心區,中華水塔、萬山之宗,保存著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極”最完整原始的生態人文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以阿尼瑪卿雪山、年保玉則和格薩爾史詩長廊匯集了原生態的冰川、湖泊、濕地、草原、雪山以及純樸的民風民俗文化,將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起。
果洛州旅游業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一路走來雖步履艱難,但卻鏗鏘有力。打好自然生態資源旅游牌,讓“雪域果洛”的品牌走向國內外,果洛州旅游業已逐步成為拉動全州經濟社會發展、轉變經濟發展發式、增加就業的新的增長極;
還有——夢幻青海湖、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西寧湟水河濕地公園……
走進青海,大自然饋贈的、蘊含著最深刻綠色的自然景觀令人流連忘返。行走青海,綠色高地之上處處崛起的生態之美,令人贊嘆不已,心醉神迷。
全省上下多年以來持之以恒追求“綠色GDP”,生態建設讓美麗青海綻放出奪目的光彩,為青海旅游業發展帶來最厚重的資源、最大的發展泉源,青海綠色發展紅利不斷釋放。
青海湖、塔爾寺景區成功升級,5A級景區創建實現零的突破;青海湖、阿尼瑪卿雪山入選國家地質公園,昆侖山被評委海拔最高、全部開放的世界地質公園;西寧,格爾木被評委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天上玉樹、仙境祁連、彩虹故鄉等一大批地方特色生態名片,一步步豐富著大美青海品牌內涵。
新時代的青海旅游滿眼綠色!
今年夏天,中央電視臺大型記錄報道《湟魚洄流季,探秘青海湖》在全國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人們為這圣湖精靈的壯觀洄流場面驚嘆不止,神秘的青海湖再一次以不為人知的一面吸引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游客紛至沓來。這背后,是青海省人民政府多年來重視生態,保護生態,堅持不懈實施‘封湖育魚’政策三十年的最有力回饋。
多年來,我省大力實施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在禁墾禁牧、治理污染中,水質越來越好,湟魚洄游,見證青海的守護力,訴說著青海湖流域生態不斷向好,也生成青海旅游一條精彩線路。
經風歷雨,我們看到,一場以生態保護優先,發展綠色生態旅游的革命在青海發生,在青海推進。實踐中,生態保護正在浸融于建設美麗青海的血液中,而大自然也以其特殊的方式加以報答。
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省委省政府扎實推進生態移民和退牧還草工程、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
因為持之以恒的生態建設,三江源頭江河奔涌,祁連山下碧水長流,青海湖上百鳥競翔,湟水谷地山清水秀……流動著綠色音符的青海大地,流淌著綠色旅游發展旋律。
“十二五”以來,向著旅游名省的奮斗目標,我省凝心聚力,積極作為,旅游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011年以來,全省旅游總收入、接待人數年均增幅達到29.8%和13.1%,均高于全國平均增速。旅游總收入和旅游產業增加值GDP比重分別提高3.4和1.4個百分點。
2014年,我省旅游接待人數突破20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200億元,提前完成“十二五”旅游業發展目標。
與此同時,與旅游業密切相關的商貿、餐飲、住宿、運輸等行業加快發展,全省直接從事旅游生產與服務人數達11萬人,12萬農牧民從中受益,近兩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我們擁有綠色的星空、綠色的原野、綠色的山川,更擁有綠色發展的理念和堅定不移的行動。
“堅持生態為要、民生為本,推動旅游開發向集約型轉變。”在剛剛召開的全省第六次旅游發展大會上,生態、綠色、資源關鍵詞以超高的頻率出現在今后幾年的旅游業發展規劃中。
打造三江源旅游板塊、年保玉則旅游板塊、祁連山風光生態旅游景觀廊道……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將是青海旅游業未來及長期的依托,是青海旅游遠游天下的永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