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寺古玩市場9月下旬已開始試運營,李杜祠藝術品市場正在加緊打造,中國科技城文化藝術廣場前9個月交易額達7699萬元,市藝術劇院營業收入突破1000萬元……
近年來,隨著綿陽市文化產業總體實力不斷增強,文化產業政策日益完善,文化與科技的不斷融合,綿陽市已初步形成了由文化創意設計業、文博會展業、數字文化用品制造業、文化休閑娛樂業、現代傳媒業和文化藝術培訓業等業態構成的文化產業體系。為進一步推動我市文化產業大繁榮大發展,我市制訂了《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完善政策
助推產業良性發展
據統計,目前綿陽市已有19家文化企業總資產跨入億元行列,其中長虹電子、豐泰包裝等企業繼續保持文化用品制造業優勢,高德數碼、卿圣影視等創意設計和休閑娛樂業快速發展……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促進作用。近年來,我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建設西部文化強市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確立了“建設西部經濟文化生態強市”的發展定位。文化產業促進體系的初步形成,保障我市文化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根據規劃,我市確定了到2020年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經初步統計,我市今年上半年的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8億元,預計到全年的文化產業增加值能達到80億元。相較于規劃中提到的250億有較大的距離,但是隨著政策的逐步放開,文化體制不斷改革、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和群眾文化消費方式的轉變,文化產業的振興指日可待。”市文廣新局文化產業發展科相關負責人表示。
促進融合
推動產業發展多元化
文化產業要發展好,關鍵在于要充分發揮本土優勢,深度挖掘資源優勢。我市積極發揮比較優勢,利用我市良好的人文資源、城市品牌等優勢條件,加快推進文旅、農旅發展。截至目前,全市a級景區達到19家,其中4a級景區8家,星級農家樂、鄉村酒店99家,其中三星級以上32家;三臺古國、鹽亭嫘祖的歷史文化,白馬王朗、北川羌城的民俗文化,通過景區創建實現全面提升;江油白龍宮、三臺漢、梓潼七曲山、平武報恩寺等旅游企業總資產都超過億元。
根據規劃,我市明確了城市文化定位,全力打造詩意山水、智慧綿陽。
打造國家級文化用品制造基地,一方面依托長虹和九洲集團兩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用品制造航母,建設數字文化用品制造產業集群;另一方面,依托豐泰包裝、恒德印務等企業,大力發展高端印刷業,同時突出綿陽地方品牌特色,延伸產業鏈,推動上下游產業生產。
立足“中國科技城科技博覽會”,促進重大軍轉民項目、創新型項目、“文化+科技”等項目的產權交易和文化交易,打造國家級科技文化產權交易中心。
結合文化創意和知識產權,依托發達的電子信息產業和豐富的創意人才資源,大力發展軟件設計、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家裝設計等設計產業,同時推進“中國科技城科技博覽會”品牌建設,形成特色優勢產業,打造西部文化科技創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