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梧桐樹,方能引來金鳳凰。
工業園區是江門落實珠西戰略,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實現加快發展、爭先進位的主舞臺、梧桐樹。如何才能建好這個舞臺、種好這棵梧桐樹,吸引更優秀的“舞者”和“金鳳凰”呢?江門加快了行動。
上周,市委、市政府在開平翠山湖科技產業園召開了全市產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工作會議,市政協也將《完善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園區產業集聚發展能力》的提案列為今年的“一號提案”。
在各方高度重視下,江門將從提升園區整體規劃水平、加快建設一批重點配套項目、探索多元化投入及經營管理機制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快工業園區的配套設施建設,形成“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發展局面。今年江門將全力推進75項園區配套工程,完成投資43億元,使“1+6”園區(江門國家高新區、蓬江濱江新城、新會銀洲湖新城、鶴山工業城、臺山工業新城、開平翠山湖科技工業園、恩平工業園)在年底基本實現“七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通郵、通訊、通暖氣或蒸汽、通天燃氣或煤氣、平整土地)。
短板
配套設施規劃建設滯后
“規劃建設的層次不高,配套措施建設滯后,配套功能的完備性不足,這些都成為影響園區發展最突出的短板。”在上周召開的全市產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工作會議上,副市長許曉雄說。
市政協“一號提案”則透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江門擁有各類工業集中區(點)超過100個(含村辦、鎮辦工業集聚區)。其中“1+6”重點園區已基本完成道路、供電、供水、排水排污、電信寬帶和土地平整等設施建設,俗稱“五通一平”。然而,這與現代成熟園區“七通一平”甚至“九通一平”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調查顯示,濱江新城江沙產業園區40%的員工每天要從市區往返40公里上下班,2014年整個園區(含鎮等)范圍內常住人口規模不足萬人,造成就業與居住人口處于相對割裂狀態,產城空間錯位;粵華臺電、臺山核電等園區內有人口近1.4萬人,但園區內商業、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娛樂休閑等生活配套設施遠不能滿足需求。
此外,江門園區配套設施建設還存在的短板是:規劃相對滯后,有的缺乏周密科學論證,有的經過反復調整,有的功能劃分不明確,有的產城融合度低,不利于產業集聚發展,不能滿足招商選資和產業發展需要;投資渠道單一,各園區的基礎設施資金以財政投入為主,資金籌措和持續能力有限,市場化、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還沒有形成,直接影響園區開發建設的檔次和進度;生產服務業不完善,研發創新、融資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和環保設施數量不多、能力不足,勞務、法律、咨詢、廣告、設計等中介服務業服務能力弱,對產業發展沒能起到應有的驅動、服務作用。
思路
從建產業園到建產業城
“我們的園區建設不能停留在粵東西北的水平,要體現珠三角甚至是全國的優異水平。”許曉雄說,雖然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連續四年獲省考評優秀等次,但這是與粵東西北的園區相比較,我們要按照國內外最 先進的工業園區建設理念,統籌考慮園區的整體布局,不能簡單地考慮原來傳統的基礎設施配套,還要根據園區的產業定位、園區定位,在產業的新業態、人才服務方面,甚至園區的內涵和形象上,都要有更高的提升。比如中歐(江門)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區的建設就要如何體現“歐”字。
“目前長三角的一些工業園區,已經由重點建設產業園,往重點建設產業新城的方向轉變,通過產業新城的建設,解決農民進城的問題,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來推進新城城鎮化建設。”民進江門市委會副主委費偉東建議,在建設產業園區的同時,一定要解決好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建設滯后的問題,補齊園區建設短板。
要轉變思路,完善規劃是重要抓手。為此,江門將在今年編制完成《江門市產業園區發展“十三五”規劃》,堅持產業園區發展“全市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三大平臺及“1+6”園區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建設、資源配置和項目布局,明晰園區功能定位,形成錯位發展和協調發展的格局。
江門各園區還將全面開展基礎設施普查,在摸清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按照“功能分類、產業分區、區塊銜接、整體協調”的思路,通盤考慮園區內外路網、供電、供水、通訊、排污、排水及文化娛樂、公共交通、生活等配套設施建設。
為加大園區配套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江門將統籌各級財政資金,積極發揮江門股權投融資平臺作用,強化資金扶持,并探索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特別是加快推進PPP等模式在江門園區基礎設施中的實踐應用,有效拓寬社會資本投資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的渠道。
此外,江門還將對園區與屬地的管理體制改革進行大膽創新和嘗試,理順園區管理機構與所在鎮的管理體制,提高園區的行政效率和資源配置能力。
行動
今年向園區投資43億元
記者了解到,今年江門以清單任務方式,推進75項“1+6”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工程,完成投資43億元,補齊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的短板,使“1+6”園區在今年年底基本達到“七通一平”的水平。
在生產性基礎配套設施方面,江門各園區將按照市擴能增效專項行動的工作部署,制定分期實施方案,明確園區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同步推進園區的路網、電網、給排水、供氣、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今年將重點實施道路工程23項,完成投資額約17億元,重點建設江門高新區的南山路、鶴山工業城的鶴翔—共和大道等項目;重點實施生產配套設施29項,完成投資額約16億元,重點建設濱江新城華電新能源、新會雙水電廠熱電聯產等項目;重點實施環保設施8項,完成投資額約4億元,重點建設臺山工業新城污水處理廠等項目。
在生活性配套設施建設方面,江門將加大對工業園區及周邊生活配套區、社區服務中心、文化、體育、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設施建設的投入,整合園區各企業需求,建設直接為園區企業生產提供服務的配套產業小區和配套街區,改造提升傳統生活服務業,推動完善園區的三產服務功能,為園區業主和企業職工解決吃、住、行、娛樂、購物、就醫、子女入學等實際問題,解決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使“工業孤島”向具有相對完備的公共服務設施和配套的“產業新城”轉型。其中,將重點實施生活服務設施15項,完成投資額6.8億元,重點建設高新區天鵝灣小學,鶴山工業城的筆架山休閑公園,臺城北新區石花北公園,恩平工業園城市綜合體等項目。
此外,江門還將加強公共平臺建設,重點建設中歐(江門)國際合作服務中心、高新區創智城和科技創新中心、臺山國家 級裝備檢測實驗室、各園區小微雙創平臺等平臺建設,并加快園區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為園區企業提供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等全方位服務,全面提升園區綜合服務能力。同時,江門還將探索“互聯網+”園區發展模式,為園區提供智慧招商、智慧管理、智慧生產、智慧物流、智慧生活等服務,提升園區數據共享性,豐富園區智慧化服務內容,滿足園區生產生活配套方面的各種需求和企業、職工的個性化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