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成產業園區景觀設計的智慧化過渡,本文以長沙智谷項目這一實例為切入點,借助闡述其創新化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應用方式,研討產業園區景觀設計轉型及發展的關鍵要點,考量了傳統產業園區景觀設計的諸多局限,點明其在功能實現、科技整合、生態永續性與拓展性等層面存在欠缺。著重介紹長沙智谷項目借助群體智能優化算法、智能化技術以及生態技術等手段,規整空間布局,提高園區景觀在智能、綠色及人性化方面表現,研究的結果說明,應用智能化技術,園區的功能多元程度與生態效益得到有效提升,還為員工及訪客締造更具參與體驗的景觀空間。
一、傳統產業園區景觀設計的局限性
1.1 功能單一
傳統產業園區景觀設計主要圍繞生產與辦公這兩大功能展開,綠化一般僅充當點綴的角色,未將多元化功能納入考量,園區或許僅存在簡易的道路綠化與小型綠地,無法達成員工休閑、交流與舉辦各類活動的訴求,面對這樣的情形,員工要找到能放松身心的空間不易,不利于推動工作效率增長和員工歸屬感強化。
1.2 缺乏科技融合
過往景觀設施,就像長椅、花壇一類,僅可滿足基礎性的休憩及觀賞要求,無法給予使用者擁有科技感與新奇體驗的互動歡悅,現今是一個崇尚個性化、多元化體驗的時代,該類景觀場景功能單調,缺少科技元素的引入,無法為用戶創造新穎、便利的體驗情境,造成用戶體驗欠佳。
1.3 忽視可持續發展
在傳統產業園區實施景觀設計期間,對生態保護及可持續發展重視方面存在不足,大概存在大量采用硬質材質的鋪裝,降低了雨水的滲透量,擾亂自然水循環進程;就植物篩選而言,或許未充分考量本地物種優勢,引發維護開支高企且生態效益欠佳,園區能源利用效能欠佳,對可再生能源利用成效欠佳。
1.4 擴展性欠佳
傳統景觀設計的擴展性差到無可救藥,景觀布局一旦敲定,便表現得刻板且無活力,未預先設置彈性預留空間,設計起始階段,設計師往往沒充分去考慮未來新技術、新功能以及新場景導入的潛在機會,若園區發展到既定階段,若要引入諸如智能導覽系統、互動式景觀裝置這類新元素時,鑒于空間的局限性,一般會投入極大成本拆除再重建部分景觀設施,極大阻滯園區可持續發展走向,難以契合突飛猛進的時代發展節奏。

二、產業園區景觀設計轉型:借長沙智谷項目案例剖析
2.1 長沙智谷項目基本信息
長沙智谷前沿項目,其正式的稱謂是“世界計算·長沙智谷”,處在長沙先進計算產業集聚區的關鍵地段,全力塑造自主可控的先進計算產業高端聚集地,該項目總體投資金額為180億元人民幣,總用地面積近乎609000m2,計劃建設約2730000m2的建筑設施集合,囊括先進計算基礎設施群組、人工智能算力核心中心區域、產業辦公建筑空間及配套服務設施集合。長沙智谷項目重點會放在發展算力、算法、算據以及計算應用等四大產業要素上,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基礎軟件、5G技術、工業互聯網、信息安全等范疇,吸引約20家龍頭標桿企業、50家總部層面企業及1500家中小規模的企業進駐,預估能創造8萬~10萬個就業機會。
項目的建設目標是推動“產城融合、智慧低碳、生態友好、青年向往、宜居宜業”的先進計算之城建設,支持長沙發展為全球計算中心和科創之都。作為園區的亮點之一,長沙智谷還將建設超過600個智慧場景,打造全球智慧領先園區,推動各類創新平臺的引入,并通過打造多元化的產業生態,形成強大的產業聯動效應。項目已經逐步投入使用,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內為當地經濟和人才集聚帶來深遠影響。
2.2 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
長沙智谷項目從從業者、來訪者、參觀者三大類型使用者需求出發,細分目標人群。以工作環境、愛好傾向、空間時間三大維度定制場所需求。對于從業者來說,他們需要一個舒適、高效的工作環境,同時也希望在工作之余有休閑娛樂的空間。園區針對這一需求,設置了創意工作區,強調建筑內與戶外環境的聯動無界,利用自然與戶外的場所創造療愈與放松的氛圍,促進交流,激發創想。還根據日常和節假日不同情況,設置了多種參觀路徑。例如元宇宙文化藝術中心地塊的“藝術游”“云腦”智慧大腦中臺的“智慧游”,1024商街的“互動游”等。
2.3 利用群體智能優化算法,生成學術研究模型
在進行景觀平面設計之初,運用群體智能優化算法,形成園區最優空間網絡,讓后續園區能更好地為人的生活與工作服務。群體智能優化算法是模擬昆蟲、鳥群等的群體行為,表現生物群體行為機制的模擬算法。以此為原型的算法,能夠形成分布式解決問題的策略。本案采用“蟻群算法”“黏菌算法”“羊毛算法”,表達對未來園區內物質空間的組織及安排設想。具體園區空間及形態生成邏輯如下:①分析建筑規劃布局,結合場地總體結構,確定場景功能及主要景觀節點;②利用三大仿生算法,生成園區場地控制點網格;③結合三大類型使用者,從業者、來訪者、參觀者需求,更新控制網格;④對引力和斥力的改變,復合三類人群生成空間形態;⑤提取模擬路網,空間形態,將路線進行進一步優化,結合景觀功能、空間需求形成園區最終空間布局。
2.4 科技賦能智慧工作與未來生活
園區實現全天候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智能中臺服務,無縫支撐24h全域活力的創新工作和未來生活。通過智能化的管理系統,園區可以實時監測和調控各項設施,如照明、通風、能源供應等。
2.5 智能化技術應用,構建可持續發展基底
長沙智谷項目通過“自然創造機制、可持續機制、開放空間機制”交互賦能,以“雙碳”目標構建可持續基底。在植物選擇上,大量采用本地適應性強的植物品種,減少灌溉和養護成本,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園區還注重雨水收集和利用,通過建設雨水花園、蓄水池等設施,實現雨水的自然滲透和凈化,在大數據的加持下,能更精準地用于灌溉和景觀補水。(作者:周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