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廣電新質生產力、大屏電視生態變革、取消機頂盒、空天地一體化以及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發展,概述了廣電有線網絡行業面臨的重要發展機遇和主要挑戰。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七個方面的對策建議,以促進該行業的健康、有序和持續發展。
1. 當前發展的重要機遇
1.1 新政策帶來新機遇
2024 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多個部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與廣電有線網絡行業相關的政策和指導文件,涵蓋未來產業創新、產業結構調整、標準化發展、數字經濟發展、數字鄉村建設、基層應急管理、消費場景創新、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5G 規模化應用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電信法(草案)》《人工智能法(草案)》和《廣播電視法(草案)》等啟動了立法審議相關工作,這也意味著我國廣電行業將迎來相關法律的更新與完善。
1.2 廣電新質生產力戰略帶來新機遇
廣電新質生產力是指在廣播電視領域中,通過引入新的技術、理念和管理模式,實現生產效率、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1)高清、超高清視頻業務的普及,將廣電有線網絡從傳統的電視傳輸載體轉變為高端視聽體驗的重要平臺,吸引更多用戶回歸。
(2)5G 時代的到來,廣電有線網絡與無線網絡的深度融合,將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服務,拓寬廣電有線網絡的業務領域。
(3)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的建設,使廣電有線網絡在承載家庭娛樂、信息傳輸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至智能家居、城市管理等新領域。
(4)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廣電有線網絡將實現網絡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優化,降低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3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帶來新機遇
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給超高清內容生產領域帶來了以下發展與機遇。
內容生產效率提升:AI 技術,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極大地改變了內容生產的流程,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創新空間。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圖像生成技術的進步使得媒體內容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幫助創作者快速生成高質量的文本和圖像,大幅縮短了從創意到呈現的周期。
3D 內容創作:傳統的3D 建模需要專業知識和大量的時間投入,但AI 的介入改變了這一點,AI 技術與3D 內容的結合正成為新的趨勢,并使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
視頻編碼技術的進步:隨著AI 技術的應用,內容生產正在從UGC/PGC 發展到AIGC,生產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對視頻編解碼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如H.266/VVC 視頻編碼標準的出現,提供了更高的壓縮效率和更好的畫質平衡。
1.4 虛擬現實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根據艾媒咨詢的分析,中國虛擬現實市場在2023年達到了1126.0 億元,預計到2028 年將達到2125.9億元。全球虛擬現實市場將以年均復合增長率37.71%的速度增長,至2028 年達到4724.98 億元人民幣。虛擬現實技術在廣電行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其中,虛擬現實技術與光網絡傳輸的結合應用是一個重要方向,它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廣的視場角,從而提高視覺沉浸感,并使得VR 設備佩戴更加舒適,適合長時間使用。
隨著AI 技術的深度融合,新型的VR 內容生態正在形成。AI 的應用能夠顯著提升虛擬現實內容的制作效率,同時提高三維模型的精度與交互性。
1.5 數字孿生技術應用帶來新機遇
數字孿生技術正逐漸成為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在廣電有線網絡領域更是如此。
網絡優化與創新:數字孿生技術通過創建物理實體的虛擬副本,可以幫助廣電有線網絡在虛擬環境中模擬、分析和優化其網絡結構和運營,網絡運營商能夠在不影響實際服務的情況下,測試、改進網絡配置和性能。
優化資源分配與效率提升:例如,通過模擬網絡流量和用戶行為,可以更有效地分配帶寬和服務器資源,從而提高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
支持智慧廣電建設:數字孿生與人工智能(AI)技術的結合,可使廣電有線網絡能夠更好地應對多元化、碎片化的社區治理挑戰,實現更高效的公共服務和內容分發。
創造媒體內容生產新模式:例如,通過AI 技術支持圖文內容及超高清視頻的智能生成,能夠實現更快速、更個性化的內容創作和分發。
增強網絡可靠性與安全性: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廣電有線網絡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模擬各種故障和攻擊場景,從而增強網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促進廣電網絡的技術升級: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將推動廣電有線網絡在云平臺、管道、終端等方面的技術升級,有助于實現網絡架構的優化和智能化。
1.6 大屏電視生態變革帶來新機遇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電視大屏生態向互聯網聚合生態運營轉變,通過AI 技術對電視機大屏的賦能和產品形態的改變,引領廣電行業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這給廣電行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電視機大屏得以賦能。AI 技術的引入,使得電視機大屏不再僅僅是視頻播放的終端,將成為面向政企和家庭的智能化交互平臺。通過AI 提升電視機大屏更便捷的交互能力,用戶可以通過語音控制、手勢識別等方式進行互動,充分發揮大屏的獨特價值,持續提升用戶體驗。
產品形態更加豐富。傳統的電視產品形態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新型AI 云屏電視機及AI 云屏機頂盒將應運而生。這些產品將傳統電視模式下的直播、點播等視頻娛樂內容與互聯網模式下的海量生態聚合,通過云網算技術部署在城市邊緣節點,不僅具備高清畫質、超大屏幕等傳統電視的優勢,還融入了AI 智能,用戶可以在大屏上享受到互聯網教育、長中短視頻、辦公、游戲等多元化內容,打破了傳統的大屏定位和娛樂邊界,廣電將基于大屏實現云端龐大的應用生態運營,實現產品和業務的爆發式增長。
實現向AI 智能化云網服務商轉型。通過AI 技術的賦能和產品形態的改變,不僅將提升廣電行業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也將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智能化的服務體驗。AI 云屏產品將在未來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借助云網算技術,將使傳統電視運營商向AI智能化云網服務商轉型。
1.7 取消機頂盒帶來新機遇
“看電視直播難、遙控器多操作復雜、機頂盒與電視機分離連線多”嚴重影響人民群眾收視體驗,取消電視機頂盒的政策將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取消機頂盒意味著電視將更加智能化和便捷。未來的電視將內置機頂盒功能,用戶只需一鍵操作即可享受各種節目和點播服務,大大簡化了操作過程。
電視行業將迎來技術創新和市場結構的調整。智能電視和相關配件的生產、銷售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AI 技術的融入也為觀看體驗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AI 驅動的流媒體平臺能夠根據用戶的觀看習慣推薦個性化內容,提高用戶滿意度和平臺的廣告收入。此外,語音控制和增強現實(AR)技術的結合,為用戶提供了更加自然和直觀的交互方式,進一步改善了觀看體驗。
1.8 空天地一體化帶來新機遇
空天地一體化是指將空間衛星通信、空中無人機通信和地面通信網絡進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無縫覆蓋的通信網絡體系。中國廣電正積極布局“空天地一體”項目,旨在通過技術創新和資源整合,打造一個全新的廣播電視網絡體系[5]。
空天地一體化項目意味著將地面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相結合,以實現更全面和高效的信息傳播。這種融合將提高網絡(特別是偏遠地區網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700MHz 5G 網絡的建設,將實現更廣泛的網絡覆蓋(特別是在鄉鎮及以上區域),降低5G 組網和運維成本,同時提升網絡的覆蓋深度和廣度。
隨著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的完善,廣電天地一體項目有望與北斗系統結合,進一步推動廣電與通信技術的全方位融合及應用,如高精度定位、高可靠性等。
2. 面臨的主要挑戰
2.1 市場競爭加劇,用戶選擇多樣化
(1)用戶市場競爭激烈。IPTV 和互聯網電視的發展使有線電視用戶市場競爭激烈。截至2024 年9 月末,全國有線電視實際用戶為2.07 億戶,相比2023年末的2.02 億戶有所增長,這得益于2023 年對電視市場的治理整頓工作,促使一部分流失的用戶重新回歸,但這種回歸的持久性尚待觀察[6]。
(2)有線電視節目內容缺乏競爭優勢。IPTV 除了傳輸方式不同以外,在內容形式上與傳統的有線電視沒有多少差別,二者是同質化競爭。而互聯網電視則因其節目內容優勢而發展迅猛。
(3)有線電視收視體驗欠佳。互聯網電視不但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APP 來看電視,還能將節目通過投屏的方式切換到大屏電視上與家人和朋友共享,在收視形式、收視體驗上優勢明顯。
(4)短視頻的沖擊。短視頻吸引了用戶注意力,改變了內容消費習慣,并分流了廣告市場。短視頻平臺的技術創新和互動性優勢,以及內容創作的低門檻,彌補了有線電視用戶不能互動或互動不流暢等問題。
2.2 網絡基礎設施老化,技術升級成本高
我國廣電有線傳輸覆蓋網歷經多代發展,部分省份在網絡整合過程中需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如網絡設施老化、服務區域重疊等。
在設備老化方面,面臨著性能和安全問題、維護成本增加以及與新技術兼容問題,這些都限制了業務的增長和創新能力。在技術升級方面,升級基礎設施和技術更新需要較大的初期投資,且存在投入產出的風險,一些網絡公司面臨較大的財務壓力。
2.3 算力資源分配不均 衡
算力分配的不均衡現象日益凸顯,所帶來的挑戰不僅體現在資源利用效率上,還涉及經濟、社會乃至國家競爭力等多個層面。
網絡服務質量不均衡:由于算力資源分配不均,不同地區的廣電有線網絡面臨服務質量的差異。算力資源豐富的地區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視頻流、互動服務和其他增值服務,而資源匱乏的地區則可能無法滿足用戶的高質量需求,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用戶體驗不一致:用戶在不同地區使用廣電有線網絡服務時,可能會遇到不同的體驗。這會導致用戶滿意度的下降,甚至使用戶流失。
技術更新和迭代受限:算力資源不足會限制廣電有線網絡在新技術(如4K/8K 視頻、虛擬現實等)的應用和推廣,影響技術更新和迭代的速度。運營成本增加:為了彌補某些地區算力資源的不足,廣電有線網絡可能需要在算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或租用額外的數據中心,從而增加運營成本。
數據傳輸和處理能力受限:特別是在高峰時段,算力不足會引起網絡擁堵和服務延遲。
內容分發網絡(CDN)效率降低:算力資源的不均衡分配會影響內容分發網絡的效率,導致內容傳輸速度慢,用戶體驗差。
2.4 邊緣計算節點部署不足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和5G 等技術的快速發展,邊緣計算成為一種新興的計算模式。然而邊緣計算節點的部署不足,給廣電有線網絡帶來了諸多挑戰。延遲增加:邊緣計算旨在將數據處理和存儲帶到網絡的邊緣,靠近數據源,以減少延遲。如果邊緣節點不足,數據需要傳輸到更遠的中心數據中心進行處理,這會增加數據傳輸的延遲。
帶寬壓力增大:邊緣節點的缺乏可能導致大量數據需要通過主干網絡傳輸到中心數據中心,增加了對網絡帶寬的需求,可能導致網絡擁塞。
數據處理效率降低:邊緣計算節點可以實時處理數據,減少了對中心數據中心的依賴。如果節點不足,實時數據處理能力下降,影響效率。
服務質量下降:對于需要低延遲響應的服務,如在線游戲、實時視頻監控等,邊緣節點的不足會導致服務質量下降。
安全性問題:邊緣計算可以提供更分散的安全機制,減少單點故障的風險。如果邊緣節點不足,網絡的安全性可能會降低。
成本增加:雖然邊緣節點的初期部署成本較高,但長期來看,它可以減少對中心數據中心的依賴,降低傳輸和運營成本。如果邊緣節點不足,長期運營成本會增加。
資源利用率不均衡:邊緣節點的部署不足可能導致某些區域的網絡資源過度利用,而其他區域的資源則未得到充分利用。
2.5 服務創新不足,客戶體驗欠佳
(1)服務創新不足。
業務互動不足:盡管各地廣電有線網絡公司都在積極拓展業務領域,但在有線電視傳統業務領域創新不足,雖然也引入了如電商、新媒體等形式,但受限于網絡特性,互動性差,機頂盒體驗感不好。
服務平臺建設不足:廣電有線網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線上服務平臺,用戶辦理業務、查詢信息、報修等操作不夠便捷。融合發展緩慢:廣電有線網絡與其他行業如互聯網、電信、家電等行業的融合發展較為緩慢,未能充分發揮產業鏈優勢。
(2)客戶服務體驗欠佳。
響應速度慢:用戶在遇到問題時,部分廣電有線網絡公司的客服響應速度較慢,解決問題不夠及時。
服務態度不佳:部分廣電有線網絡公司客服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態度不佳,缺乏耐心,影響用戶滿意度。業務流程煩瑣:用戶在辦理廣電有線網絡業務時,往往需要經歷煩瑣的流程,用戶體驗較差。宣傳推廣力度不足:廣電有線網絡公司在宣傳推廣方面力度不足,導致用戶對新產品、新業務不夠了解。售后服務不到位:部分廣電有線網絡公司售后維修人員技術水平不高、維修不及時等。
2.6 網絡安全威脅日益嚴峻
網絡的安全威脅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和隱蔽化的趨勢,廣電有線網絡安全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此外,媒體融合、廣電5G、智慧廣電等新業務的推進,有線網絡與無線、衛星傳輸等實現智能協同、融合覆蓋,也使得網絡安全邊界模糊,增加了安全防護的難度。
一是部分廣播電視網絡信息系統與互聯網關聯,容易受到來自互聯網的攻擊,對網絡安全構成威脅;二是在加快新型廣電網絡建設過程中,網絡基礎設施的安全面臨挑戰;三是日益嚴峻的網絡攻擊和安全風險,給廣電有線網絡的安全播出帶來挑戰;四是廣電有線網絡承載著海量公民基本信息和業務數據,如何建立分級分類數據安全屏障,加強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五是面對網絡安全風險的不斷升級,如何提高監測發現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和網絡安全防護水平,是廣電有線網絡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六是相關法規和標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以便為有線網絡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2.7 傳統有線電視及電視機在AI 時代面臨多重挑戰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的崛起,人們的娛樂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傳統有線電視及電視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內容模式失勢:線性廣播難以抗衡流媒體與生成式AI 的個性化推薦,用戶從“被動收視”轉向“智能交互”,有線電視訂閱量將持續下滑。
技術代際鴻溝:傳統設備缺乏語音/ 視覺多模態交互、超分辨率修復等AI 算力,無法支撐8K/VR 內容處理,硬件升級成本過高。
入口價值解構:智能電視演變為家庭物聯網中樞,傳統設備因系統封閉難以接入智能家居生態,市場占有率被AI 電視擠壓。
商業閉環失效:廣告商轉向精準營銷,傳統電視廣告投放效率不及AI 用戶畫像系統,收入萎縮倒逼收費模式革新。
適老化困局:老年用戶依賴傳統操作,但遙控器交互與AI 語音界面出現體驗斷層,智能化改造面臨用戶教育難題。
政策的束縛:傳統的電視大屏政策管控措施將面臨AI 時代的重構,在智能云網算時代,萬物互聯,如何解決新技術與傳統DVB、IPTV、OTT 等管理政策的矛盾,出臺適應新技術形態下的管理政策,成為當務之急。(作者:周志強、王彩屏、王飛、勾瑞、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