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九江市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構建高標準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3334”戰略,即以“三大攻堅戰”筑牢長江生態安全屏障、以“三大引擎”系統謀劃新質生產力布局、以“三大工程”構建內陸開放合作新高地、以“四大行動”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

一、以“三大攻堅戰”筑牢長江生態安全屏障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優勢,堅持鞏固污染防治生態底色,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抓手,以“兩山轉化”為通道,大力實施“三大攻堅戰”,全力打造百里長江“最美岸線”。
其一,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強化PM2.5與臭氧協同治理、VOCs與NOx協同減排,推動空氣環境質量在全省趕超進位。加快推動甘棠湖、南門湖、八里湖等內湖治理,確保實現“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東流”。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耕地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推進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審和優先監管。推進養殖尾水治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建設,總結推廣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經驗。加快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深入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城鎮生活垃圾處理、城市揚塵整治、餐飲油煙治理等四方面城市污染防治,高標準落實打造長江經濟帶山清水秀生態寶地。保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推動長江九江段、贛江九江段、修河、柘林湖等重點水體水質提升;完善鄱陽湖九江湖區水質,提高水質優良率。實施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推進二期“兩湖”治理、中心城區雨污管網分流改造等項目。持續開展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加大企業環境風險隱患排查,防控涉重金屬環境風險。
其二,實施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攻堅戰。推動共青城市、湖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申報省級碳達峰試點建設,打造一批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實踐基地。加快推動農業規模化、循環化、數字化、品牌化發展。鼓勵企業探索實踐綠色設計路徑,大力推動九江市2家國家綠色園區、26家國家綠色工廠建設示范,持續推進綠色園區與工廠申報,推動工業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率達100%,深入推進綠色礦山創建,積極申報國家及省市級綠色礦山名錄。深入推進綠色制造,鼓勵企業實施綠色技術改造,培育國家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推動國家“十四五”第三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和全國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建設。堅持水岸共治,常態化排查217座持證礦山,保持廢棄礦山修復治理完成率居全省前列,推進長江流域857個排污口和重點河湖入河676個排污口整治,推動鄱陽湖九江湖區及入湖河流總磷持續下降,推進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維持礦區綠化覆蓋率100%。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提高禁捕退捕長效管護水平,持續鞏固禁捕退捕成效,大力發展農漁特色種養業,落實退捕漁民長效結對幫扶。
其三,實施“兩山轉化”攻堅戰。拓展推廣武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縣、廬山西海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共青城市低碳城市試點等建設經驗,進一步擴大運營規模,全面提升試點建設及管理服務水平,打造九江品牌。全面開展全市GEP定期核算,加快“九江市生態資源儲蓄運營平臺”項目建設,引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類生態資源及衍生產品線上交易,探索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等權益類交易,開展排污權儲備交易試點建設。利用“揭榜掛帥”項目和“兩山”轉化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示范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落戶武寧機遇,加快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摸清自然資源家底,調動縣級利益主體積極性,探索向縣級政府傾斜的收益分配機制,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建立自然資源資產運行市場機制,打通資本到資金轉化路徑。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全國試點[8],推動武寧縣、德安縣、彭澤縣林權收儲擔保體系建設試點和瑞昌市林下經濟收益權質押貸款工作,探索綠色金融保險創新發展。
二、以“三大引擎”系統謀劃新質生產力布局
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優勢,加快部署創新鏈,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增強九江石化產業龍頭牽引作用,引領沿江城市實現數字化、綠色化、安全化、高端化發展。以產業轉型升級、低空經濟增長、數實深度融合為著力點,全力打造創新驅動“三大引擎”,奮力打造長江經濟帶制造業重要創新基地。
一是打造產業轉型升級動力引擎。緊抓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機遇,圍繞“九鏈六群”,做好摸排調研,建立更新改造項目庫或設備更新清單。高質量高水平謀劃一批延伸產業鏈、補充產業鏈、強化產業鏈項目。建立九江新型化工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推動九江石化150萬噸/年芳烴及煉油配套改造項目落地。廣泛推廣九江石化綠色智能工廠建設經驗,協同推動上下游產業鏈進行技術變革和設備更新。針對產業結構偏重、節能壓力較大等問題,大力發展生態產業與低碳產業,有序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形成綠色低碳新質生產力。促進傳統能源與新能源有序替代,優先發展新能源,統籌做好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推進湖口縣神華煤電二期項目。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省級管網“縣縣通”和互聯互通工程建設。推動工業綠色發展,推廣復制節水園區、水效領跑者、節水標桿、節水企業經驗。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引導種業龍頭企業加大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提升重點種源關鍵核心技術和農業生物育種技術研發能力[9]。實施清單化、精準化招商,面向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國內產業集聚區和東南亞、歐美開展招商引資,緊盯九江市九大優勢產業鏈和現代產業方向,積極對接“三類”500強企業、外資龍頭企業、上市公司等。
二是打造低空經濟增長動力引擎。加快數字低空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共青城低空經濟產業園,開發產業項目。打造全國一流的低空經濟產業園,吸引低空經濟企業集聚,落戶一批eVTOL、固定翼、無人機整機制造龍頭企業,形成低空經濟產業園+低空制造企業的“1+N”產業格局,規劃建設低空經濟產業集聚區。打造無人機智能制造集群,在無人機設計、生產、制造等領域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產品。探索“通航+”模式,開發智能物流、應急救援、城市治理、環境監測、聯程接駁、城際飛行、文旅消費等新場景、新業態,打造長江經濟帶低空經濟重要產業基地。大力建設共青城市無人機管理所、共青城市低空經濟產教融合基地。完善無人機空間規劃、運營、航路、園區功能、服務平臺等配套設施,增加適飛空域開放面積,開拓低空商業航線數量,增加商業運營的低空航空器,增強服務保障能力。強化“軟基建賦能”,依托運營商和設備商,打造5G-A低空通感網絡。依托共青城私募基金小鎮撬動社會資本,組建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為低空產業項目提供資本賦能。
三是打造數實融合動力引擎。依托鄱陽湖生態科技城等重要平臺,積極布局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賽道。建設數字化平臺,推動企業實體融合,協同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整合人流、物流、商品流等數據,實現價值轉化。加快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建設,深入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分行業、分領域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桿示范。大力提升各行業數字化轉型水平,推動石化上下游產業鏈均建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數字車間。打造數字生態產業園區,實現全域數字轉型,包括數智研發、數智基建、數智消費、數智供給、數智治理、數智政務等。做強數字賦能實體經濟,聚焦優勢與主導產業,打造標桿智能工廠,帶動全產業鏈能級提升。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促進場景創新應用,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運行成本和能耗。推動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示范,推廣九江石化國家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數字領航”企業經驗,深入推進九江經開區、永修縣、修水縣中小企業省級數字化轉型試點。提升跨行業融合水平,推動農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制造業數智融合水平,促進金融、教育、文旅等服務業數字化提升。
三、以“三大工程”構建內陸開放合作新高地
充分利用臨江區位優勢,圍繞九江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區域航運中心建設目標,重點打造城西港和紅光港兩大承載區,做大做強臨港物流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口岸經濟。以“一港五區”為重要載體,以建設九江長江綠色航運中心為重點任務,以經貿、旅游、電商為戰略支點,大力實施內陸開放合作“三大工程”,主動對接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全力打造江西融入長江經濟帶的“橋頭堡”、區域性物流樞紐和商貿中心。
實施九江長江綠色航運中心提升工程。強化九江區域航運對內對外運輸功能,依托九江港口岸“一港五區”區域優勢,深化與南京、武漢、重慶、上海、舟山等口岸合作聯動,推動九江港與長江沿線航運樞紐南京港、武漢港、重慶港等高效串聯,加快九江市與周邊地市航運交通設施智慧升級,鼓勵合力建好過江通道,優化物資過江通行條件,提升區域貿易互聯互通水平。加快建設綠色航道,將前沿航道整治技術與施工工藝運用于船舶污染物治理體系的完善,積極更新推廣生態友好型新材料在航道工程全過程中的應用,階段性淘汰重污染、高能耗船舶,重點打造運營綠色高效、輻射范圍廣、物流安全便捷的區域性航運中心。以港口為核心戰略資源,加快形成港、產、城高度融合的現代物流體系,持續建設九江港長江中上游集裝箱中轉基地和散貨中轉基地,聚集臨港產業支撐口岸經濟發展,完善九江綜合服務功能,協同推進“港口-產業園區-城市”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提升港口承載能力,滿足國際集裝箱大型化需求。
實施融入大南昌都市圈、贛江新區發展提升工程。九江市在大南昌都市圈承擔重要角色,積極配合大南昌都市圈國土空間、城鎮體系、綜合交通等多項規劃,堅持把產業協同發展作為重要任務,主動構建相互支撐、特色鮮明、錯位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重點打造千億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與南昌形成產業互補,推動融合發展。加強九江與南昌的交通連接,積極打造昌九聯通設施,持續升級水水、水鐵、水公、水空多式聯運網絡,促進昌九從局部銜接轉向深度融合,提升大南昌都市圈的綜合輻射帶動能力。大力支持贛江新區建設,充分利用國家級新區的政策、資源、品牌優勢,不斷創新市場化配置方式,推動資源要素集聚,提高資源要素的集約利用效率,強化上下游產業鏈承接形成產業錯位發展,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協同發展綠色經濟,形成產業相互支撐、交通設施暢通便捷、生態共治共享的新發展態勢。
實施多領域對外深度合作提升工程。培育壯大優勢臨港產業,構建以臨港工業為引領、航運物流業為支撐、現代港口服務業為紐帶的現代化臨港產業體系,努力打造“1+3”高端化工產業,按照“1+1”模式發展口岸關聯產業,推進“物流園區+航運服務”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深化跨江產業合作,鼓勵九江市經開區與黃岡市黃梅縣進一步深化合作,與長江經濟帶中下游發達城市共同搭建產業轉移平臺,探索匹配的市場運營機制,優化沿江流域管理機制,厘清雷同產業,減少同質化競爭,拓寬金融服務渠道吸引企業跨區域投資,鼓勵傳統產業向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發展,提升企業智能化水平,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依托跨境電商綜試區、綜合保稅區等重要平臺,加強經貿、旅游、電商領域的對外交流,不斷完善九江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推動電子商務信息流、資金流、貨物流“三流合一”,加快打通“關、匯、稅、商、物、融”之間的信息壁壘,為平臺建設提供數據技術支撐。穩妥推進海外倉建設,依托龍頭企業資源,組織有實力的外貿企業到海外建倉設點,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跨境新興金融產品,提供多渠道融資服務,助力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培育高品質自主品牌。
四、以“四大行動”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
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以建設區域文旅中心為建設目標,構建“一山一水多業態”的發展格局,推動廬山、廬山西海景區與城市旅游聯動發展,謀劃文旅、農旅、體旅、工旅、游輪、民宿、康養多業態融合的精品線路,形成“山、水、城、產”文旅品牌體系,加快實施文旅提升“四大行動”,全力打造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歷史人文內涵的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
一是實施百里長江風光帶提升行動。對長江九江段沿岸內外堤綠化美化進行統一規劃,確保生態保護和城市發展相協調,加大對沿岸的寶塔、樓閣、寺廟、炮臺遺址等人文遺跡的保護修繕力度,規范保護單位監管機制,改善文物安全態勢,弘揚傳承地方歷史文化。因地制宜建設生態友好型濱江生態岸線,合理規劃濱江休閑綠帶,打造生態公園、濕地保護區,結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形成獨特的城市濱江風貌。加快百里長江風光帶夜景亮化提升,打造長江水上夜游、沿江文化休閑游線路,優化沿江空間布局,加強美食購物、時尚創意、風情演藝等基礎設施,整合沿岸文旅資源,開發精品定制、形式多樣、文化厚重的文旅產品,推動旅游品質提檔升級。建立智慧管理系統,對風光帶進行有效監控和管理,鼓勵社區居民參與風光帶的保護和提升工作,通過教育和宣傳活動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
二是實施文旅基礎設施提升行動。穩步推進九江段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科學規劃與設計,整合文化、歷史、旅游資源,打造多元化文化展陳館,推進美術館、非遺館、科技館“三館合一”項目建設,提供多元素的文化體驗。加大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支持力度,確保項目建設和景區創建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通過政府投資、社會資本等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與國內外優質旅游景區交流,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發展模式。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和擴展旅游交通網絡,提升區域人流量承載能力,升級公共旅游設施,提供便利舒適環境,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大力宣傳推廣旅游資源與產品,構建智慧旅游服務平臺,滿足游客需求,保障旅游體驗,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維護多方權益。建成綠色生態的環鄱陽湖、環廬山西海旅游公路體系,合理規劃公路綠色建設,采用環保材料建設公路,結合自然景觀沿線合理布局觀景區、服務區。加快推動中心城區智慧商圈和五星級酒店建設,制定智慧商圈和五星級酒店的總體規劃和設計,確保與城市發展目標和文化特色相協調,吸引國內外知名品牌入駐智慧商圈,豐富商業業態,提升商圈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加強商圈和酒店周邊環境綜合治理,提升城市形象和旅游體驗。
三是實施品牌效應提升行動。以“廬山天下悠”為主品牌,整合“山盟海誓”“信步江湖”“讀書潯陽”特色旅游線路,圍繞廬山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產,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發揮長江經濟帶文旅消費季、廬山世界商界精英大會、國際山地半程馬拉松賽等重要節會引流作用,深入推進長江區域品牌合作,加快建設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堅持以融合提升促進消費提質。加強“引客入潯”政策支持,創新品牌效益提升路徑。加大“一縣一品”縣域文旅品牌創建力度,大力提升文旅服務水平,打響“四尋”服務品牌。堅持山江湖城聯動、山上山下一體,以“大廬山”為龍頭,帶動“環廬山”,舞活“泛廬山”,形成景區旅游、城區旅游、鄉村旅游“三箭齊發”的全域旅游格局。
四是實施旅游業態提升行動。大力發展全天候旅游,圍繞夜景、夜娛、夜秀、夜購、夜游、夜食、夜宿等,策劃一批主題鮮明、文化濃厚、情景融合的沉浸式夜間文化旅游娛樂和消費產品,豐富中心區塊夜間游覽游玩項目,加快推出系列夜間精品文旅產品,實現文化和旅游市場“白+黑”式融合發展[10],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夜間消費需求。豐富“旅游+”應用場景,推動旅游與研學、康養、體育、游輪、夜經濟、民宿等深度融合,打造多條業態融合、互動可玩、特色凸顯的精品旅游路線。大力提升文旅數字化水平,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旅游區域網絡覆蓋,開發綜合性智慧旅游平臺,集成預訂、導覽、咨詢等功能,提供個性化旅游推薦,探索開發5D實景演藝、VR科技體驗館、街頭主題光影秀等數字化產品,利用數字智能系統,收集分析旅客行為數據,優化旅游產品。(作者:孫志偉、王鑫亮、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