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高位牽引、技術融合演進和場景創新驅動的三重合力下,低空經濟正加速從試點驗證邁向規模化發展。作為支撐低空產業規模化發展的核心底座,低空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系統分析當前運營商在低空領域頂層設計、基礎設施、平臺應用等方面的動向,探索運營商參與低空新基建的定位和實施路徑,為運營商發展低空經濟提供策略建議。

低空領域運營商的探索實踐
我國通信運營商擁有豐富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經驗和能力,在低空領域布局和探索步伐加快,未來有望發展成為低空經濟的“低空標準制定者”“數字底座構建者”與“低空服務運營平臺提供者”。
頂層設計層面:低空標準制定者
低空經濟產業要實現規模化落地,首先要解決的是缺乏行業標準的問題。通信運營商通過發起產業聯盟,積極協調產業鏈各方力量,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標準化保障。
作為“國家隊”,運營商聯合設備商、政府、科研機構共建低空經濟聯盟,共同制定低空通信協議、空域管理規則等國家標準。中國移動聯合大疆、順豐成立“低空智聯網聯盟”,主導起草《低空無人機通信技術要求》等12 項標準。同時攜手航天科技、中航工業、中國船舶、中國兵工等15 家央企,以及北京、上海、重慶、杭州、濟南、廣州等15 個城市共建低空經濟生態圈。中國電信聯合80 家產業合作伙伴,成立低空經濟產業聯盟,聚焦智聯網基礎設施、低空監管與服務平臺、低空感知網等技術規范制定。
基礎設施層面:數字底座構建者
低空基建的數字化能力是推動低空經濟安全、高效發展的基石。信息基礎設施作為低空數字底座,通過實現通信、導航、監視等系統的深度融合,確保低空飛行器“看得見、呼得著、管得住”,為應對飛行器異構、高密度、高頻次、高復雜度等挑戰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運營商依托全國乃至全球覆蓋的5G 網絡、光纖及衛星通信系統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可為低空經濟提供高可靠、低時延數據傳輸服務和通信服務,其卡位優勢顯著,可實現業務的快速增長。截至2025 年2月,我國三大運營商已在全國超過330 個城市完成5G-A 基站部署,基于5G 低空專網、5G+ 北斗高精度定位、5G-A通感一體網絡的“低空智聯網”成為主流方案,已在安徽、河北、廣東等多地開展部署。其中,中國電信在安徽合肥等地開展了低空智聯網試點,結合5G-A毫米波技術和北斗定位,構建了高精度、高智能的低空感知網,支持無人機物流配送和城市管理;中國移動在河北石家莊欒城低空經濟示范區部署了5G-A 通感一體基站,結合“中移凌云”平臺,開通了10 條無人機專屬航線,覆蓋醫療樣本運輸、外賣配送、城市巡檢等場景。
平臺應用層面:低空服務運營平臺提供者
低空服務運營平臺作為連接制造端、應用端的樞紐,通過“資源池化、能力模塊化、服務標準化”,將原本分散在產業鏈各環節的高門檻能力(如空域審批、高精度定位、AI 算法)轉化為即插即用的公共服務,使中小型企業能夠以輕資產、低風險方式快速切入市場,同時促進大型企業聚焦核心業務創新,推動場景應用與產業規模化發展。
運營商通過建設運管服一體化云平臺,可以實現低空飛行統一監管、集中運營、場景深耕和安全保障能力,促進產業規模化落地,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中國移動推出“中移凌云”平臺,具備通感一體、雷視融合、航跡追蹤、風險感知與預警等數十項核心能力,打造服務監管、賦能百業的低空綜合平臺,已在北京、深圳、合肥等30 多個城市開展業務示范及試驗,累計軌跡數達千萬級。中國電信研發的“星巡低空服務監管”和“星云低空飛行服務”兩大平臺,實現了低空飛行統一監管、集中運營,已覆蓋城市管理、交通運輸、環保水利、農林植保等多個場景,并實際應用在亞運會、大運會等重大活動中。中國聯通自主研發的行云5G 網聯無人機應用平臺,為低空飛行器提供飛行控制、視頻直播、航線管理、計劃管理、成果管理、設備管理等能力,打造了城市管理、公安警務、生態環保等12類低空應用,并在全國12 個省份示范應用,賦能行業提質增效。
策略建議
低空經濟作為一種綜合經濟形態和新興產業,離不開起降、通信等綜合基礎設施,以及體系管理和運營能力的保障。運營商作為通信行業的運營服務主體和數字化技術賦能者,是低空經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把握低空經濟萬億市場,將直接影響運營商在數字經濟時代的生存形態與價值權重。因此,建議運營商圍繞“低空標準制定者”“數字底座構建者”與“低空服務運營平臺提供者”等關鍵角色持續提升能力,助力低空業務規模落地。
整合資源,加快全鏈條標準制定
我國低空經濟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頂層規劃和法規標準制定相對滯后于市場發展。運營商應加強行業資源整合,加快推動低空經濟全鏈條標準體系的建設工作。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積極參與國家低空經濟專項立法,同時聯動國內外優勢資源和市場,參與全球低空經濟標準體系建設,協調國際標準與國家標準。二是構建低空產業標準,通過推動產業鏈生態協同合作,深入開展技術研發、平臺設計、應用創新等領域交流,共同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三是推進技術標準研制,充分發揮運營商在信息基礎設施和頻譜資源方面的優勢,選取典型區域開展應用驗證,最終形成可復制推廣的低空空聯網標準規范。
統籌布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運營商低空智聯網建設仍在試點中,尚不足以支撐低空經濟的大規模示范應用和商業化發展。運營商應加快信息基礎設施的迭代升級。一是充分發揮成本優勢,采取存量優化與增量建設并重的策略,通過有效復用通信網,按需新建智聯網,降低建設成本,吸引更多政企客戶。二是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加快5G-A(通感一體)、北斗、衛星互聯網、ADS-B、雷達等技術融合,加快相關技術驗證與應用試點,提高5G-A 實際覆蓋范圍、通信穩定性與綜合保障能力,進一步挖掘低空數據應用與傳輸服務潛力。三是充分發揮創新優勢,運營商可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核心技術突破,整合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術,構建支持多類型飛行器、多業務場景的低空智能網絡系統。
賦能平臺,推進低空應用創新
現有低空運營平臺易用性較差,智能化水平仍無法滿足典型場景的復雜需求。運營商應加快低空智能調度運營平臺建設。一是打通應用數據壁壘,通過構建AI 算法與云底座,整合衛星遙感、氣象監測和通信等多元主數據源,實現系統聯通和信息共享。二是簡化操作流程,提供空域申報合規校驗、飛行風險評估預演等開箱即用的模塊化工具,同時為中小企業提供低代碼開發套件,降低應用門檻; 上線自動規劃、動態避障等功能場景,孵化城市空中運輸等輕量化應用場景。(作者:朱倩雯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