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空間與低空空間的協同開發具有巨大的潛力,能夠創造出遠超單一空間利用的復合效益。然而這種立體化的空間開發模式也給傳統規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在低空空間領域涉及低空空域的開放、交通法規的制定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管理體系和規范。
一、規劃用地層面:產城關系與用地需求的轉變
傳統城鄉規劃往往偏重地面建設,對低空空間的利用和規劃考慮不足,尤其是對于低空交通走廊、停機坪和充電設施等基礎設施的規劃不足,可能導致低空經濟發展與現有城市結構和土地利用規劃發生沖突。隨著低空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城市空間的功能面臨轉型,城市規劃需重新審視產城關系,優化土地配置以適應新的用地需求。功能的高度融合、產業鏈的緊密聯動以及人群需求的多元化,都推動了低空空間的發展,使城市逐步向融合城區的方向發展。新型產業如無人機制造、維護及運營等相關企業需要特定的空間配置,如試驗場地、維修中心等。為滿足低空活動的未來發展,可以考慮在商業區、居住區或工業區設置無人機起降點和服務站,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提供物流配送服務。城市綠地和開放空間在保持原有生態價值和社會功能的同時,也可以設置臨時無人機停靠點及相關充電設施,發揮支撐低空飛行活動的功能(圖1)。
二、功能布局層面:新興產業集聚與公共服務體系重構
低空經濟的發展依托于城市資源,通過滿足市場需求并利用城市自身優勢擴展產業鏈,促進無人機及相關產業在技術條件優越的地區集聚,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低空產業的創新發展有助于促進城市多模式交通樞紐的建設,從而提升資源流動效率,可以有效地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挑戰。未來城市規劃和建設需要考慮當前產業發展階段以及生產要素對城市空間布局的需求,從而有效地引導創新生產要素形成產業集群。然而,當前我國在低空經濟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尚缺乏統一標準與共享機制,面臨頻譜資源管理、網絡資源配置、空域資源監管及空域容量等多重挑戰。需要建立完善的新型空管系統,整合天氣預測、空中交通流管理、動態空域管理和低空智聯網等智慧空管技術,以應對高密度、大流量、異質化的低空飛行場景(圖1)。
三、空間使用權限層面:人機交互的新治理規則
隨著無人機和eVTOL等新型航空器在城市密集區域的逐漸普及,相關安全、隱私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例如,在城市內部空間有限且環境復雜的情況下,無人機飛行面臨著碰撞、失控和貨物掉落等安全風險;無人機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噪聲可能對居民生活造成干擾,引發擾民和社會矛盾;此外,無人機攜帶攝像頭可能會影響個人隱私及數據安全。當前,物業管理對小區內進入的無人機缺乏有效的管控措施,增加了安全隱患。因此,隨著低空飛行器數量的增加,碰撞風險、隱私侵犯及噪聲污染等問題亟待引起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規制。在制定人機交互的治理規則時,應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增強社區參與感,提高社會對低空經濟發展的接受度和支持率。傳統的空域管理規則需要適應這些新的參與者,除了涉及技術層面的適航審定和空域準入的考慮,還涉及法律層面的責任界定、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的考慮。政府需在政策和立法上提供支持,包括制定清晰的飛行規則、適航要求以及運營標準,以精細化管理促進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圖1)。(作者:王汝梅、魏曉芳、呂飛)

圖1 低空經濟一體化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