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我國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的建設進程與現狀,歸納、總結了國內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特點。
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進程
我國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與發達國家相比雖然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與成果。我國推行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最早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6 年深圳率先提出的“環境園”概念是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的早期雛形。
2006 年 8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首次將建設“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和產業園區,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市場和加工示范基地”列為“十一五”建設期間的重大工程和項目,我國開始在重點行業領域開展城市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與資源再生回收體系。2011 年 9 月, 國 務 院 印 發《“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通過建設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示范工程、“城市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城市示范試點等推廣城市固廢資源循環利用。
2017 年 11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辦環資〔2017〕1778 號), 提 出“ 到2020 年,在全國范圍內布局建設 50 個左右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的要求。自此,國內掀起了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新熱潮。
截至目前,全國多地已啟動了城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項目。2018 年 9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建設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單位的公示》,經評估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備案基地共 50 家,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蘇、河南、山東、浙江、四川、廣西、山西、河北等地,為推進全國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提供了基礎與經驗。
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特點
從已備案城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的公示規劃方案來看,基地建設主要基于當地廢棄物的種類及產生量、分類、收運、處置方式,結合城市近期發展需求與現有資源再利用項目,提出建設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與任務、重點支撐項目等,同時根據基地建設內容優化功能區劃與布局形式、搭建項目間物質與資源流通網,從而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城市廢棄物協同處理和資源化高效利用模式。
(一)建設類型與內容
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可分為以生活垃圾處置為主和以城市固廢綜合資源化利用為主兩種類型。在建設內容上,前者側重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置,同時再利用其他類城市固廢處置過程中產生的水、熱、能源,如北京市朝陽區資源循環利用基地、中國環保(臨沂)生態循環產業園、大理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邯鄲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等;后者則在無害化處置前,對多源固廢精細分類,細分出建筑垃圾、廢棄電子產品、塑料、金屬、紡織品、報廢汽車等類別,再將其制造為可利用的產品,高效實現物質的再生與資源化,如襄陽市老河口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濱州市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北方(定州)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湖北省松滋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等。
(二)基地建設功能區劃
資源循環利用基地一般分為固廢綜合處理區、資源回收利用區、科研宣教辦公區 3 大功能區,其中資源回收利用區又可細分為再生資源區、清潔能源區、回收拆解區。
固廢綜合處理區以城市固廢的最終處置為目的,區域建設以生活垃圾填埋場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主導項目,還可包含餐廚處置廠、建筑垃圾等一般工業固廢處置廠、醫療垃圾等危險廢物處置廠。
資源回收利用區以城市固廢資源化、再利用為目的,該區域內集合了多個領域的循環利用工廠,其中包括:回收拆解類型的企業,如報廢汽車拆解廠、廢舊電器拆解廠、鉛蓄電池拆解廠、物資(金屬)回收中心;清潔能源的企業,如再生水廠、熱電中心;再生資源的企業,如污泥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各類(塑料、工業廢油、廢紙、廢鋼、廢舊輪胎、廢電池)再生企業等。
科研宣教辦公區是以進行科研、教育與宣傳活動為目的,為基地提供環保科技服務、辦公配套、環保設備研發與制造等。以城市生活垃圾處置為主的基地其功能區劃以固廢綜合處理區為核心;以城市固廢綜合資源化利用為主的基地其功能區劃中固廢綜合處理區與資源回收利用區并重。
(三)重點項目運營方式
基地內固廢綜合處理區的生活垃圾處置項目運營方式主要采取PPP、BOT 模式投資建設,即政府和企業之間達成協議,由政府向企業頒布特許,允許其在一定時期內籌集資金建設固廢處置基礎設施并管理和經營該設施及其相應的產品與服務;資源回收利用區中的建設項目與設施多由企業投資建設;科研宣教辦公區一般由政府作為投資主體統一建設。
(四)資源循環利用鏈構建
基地內資源循環利用鏈建設主要以打造“以垃圾為源頭的內循環”與“以產品為始端的外循環”為目標,基于落地項目與設施特點,構建項目間的水循環鏈條(回用水)、氣循環鏈條(填埋氣發電)、電循環鏈條(焚燒發電)及熱循環鏈條(余熱循環)。
以城市建設生活垃圾處置為主的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為例:
①打造以垃圾為源頭的內循環。生活垃圾運輸至焚燒廠進行焚燒發電,產生的電力輸送至園內物流車充電站,產生的余熱通過地下供熱管線為企業辦公、員工生活供暖,焚燒爐渣送至衛生填埋場填埋;餐廚垃圾、城市污泥預處理及焚燒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填埋廠產生的滲濾液經處理后補充園區綠化用水或生產用水;餐廚垃圾處理廠、建筑垃圾處理廠、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企業處置過程中產生的不可用殘渣送到衛生填埋場填埋,填埋過程產生的沼氣用于發電并網 。以此構成基地內項目設施間的物質與能源鏈接。
②打造以產品為始端的外循環。焚燒產生的電力輸送至電力網供周邊居民生活用電;餐廚垃圾、園林廢棄物經處理后生產為微生物肥料菌劑,用于有機農業、土壤植被修復等;建筑垃圾、其他可回收廢物經資源化項目產出為建材產品、其他加工產品或再生制品。以此構成基地與城市間的物質與能源鏈接。(見圖 1)

圖 1 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物質能源鏈搭建示意圖(作者:張佳琪 林朋飛 溫宗國 李越 丁相彬 傅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