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歙縣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動真碰硬、真抓實干、上下求索,全面筑牢生態屏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堅持制度優先,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以《歙縣“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引領,持續推進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建設,制定落實“三線一單”、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產業準入負面清單;開展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與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歙縣縣直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一體化推進河(湖)長、林長制,出臺并實施《新安江流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通報督辦問責機制》、《歙縣地表水生態補償暫行辦法》。
堅持標本兼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抓水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在抓好工業、城鎮生活、農業農村、港口碼頭水污染防治和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實施總投資26.68億元的歙縣望江山—豐樂河EOD項目,今年又新謀劃總投資約33億元的練江—浦口EOD項目并進入省級項目庫,成為全市唯一同時實施兩個EOD項目的區縣。抓大氣污染精準治理。投資1900多萬元開展經濟開發區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廢氣連片深度治理項目;聚焦重點園區、重點企業開展4輪56家次企業廢氣深度治理;推進柴油貨車OBD安裝、非道路移動機械摸排和路檢路查;扎實開展秸稈禁燒工作,連續3年實現零衛星火點。抓土壤污染深度治理。完成歷史遺留的原黃山振龍電源有限公司、原黃山市美達電器有限公司等從事鉛酸蓄電池企業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完成29塊“一住兩公”地塊和6塊關閉重點化工企業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爭取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資金4983萬元用于歙縣練江流域受污染耕地污染源治理及安全利用項目建設。
堅持動真碰硬,扎實推進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聚焦廢氣擾民、畜禽養殖污染、“散亂污”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扎實開展大排查大整治,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部分問題整改入選正面典型案例。2017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以來,共完成81個中央和省級層面交辦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和驗收銷號,剩余共性問題整改均達到時序進度要求。加大環境執法力度,近5年來歙縣共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59份,罰款金額474萬余元,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5起,擬賠償金額共計25萬余元。移送行政拘留2件、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1件。
堅持機制創新,不斷拓寬“兩山”轉化通道。堅持以“兩山”理念為統攬,創新推出“徽文化·大地藝術季”文旅品牌和“歙采繽紛”區域公共農產品品牌,舉辦《為此青綠:中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紀實》新書首發式活動,歙縣與淳安縣連續多年開展 “六五環境日”聯合宣傳。積極探索“兩山”轉化體制機制,大茂社區、賣花漁村、蜈蚣嶺村等多個示范村(社區)轉化成效明顯。以“五微”推進鄉村建設,累計建成2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8個美麗鄉村重點示范村,成功入選全國首批“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試驗縣。建立縣—鄉(鎮)—村級強村公司三級聯動模式,推進農村閑置資源盤活開發利用。近五年累計接待游客465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超4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