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對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面對激烈的競爭和難得的歷史機遇,強力推進“口岸+”建設,探索以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為主導的新型口岸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從通道經濟向口岸經濟轉型升級,才能賦予口岸經濟更強勁的動力。
口岸經濟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沿線區域經濟發展的利好體現,是實現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力。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之中,以區位優勢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口岸經濟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增加了口岸地區的經濟效益,但以“通道”為優勢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失去了競爭力。面對日益增加的競爭與發展壓力,探索實現口岸經濟轉型升級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重點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口岸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困境
一是出現過度的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指的是在一個具有正反饋機制的體系中,一旦在外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下被系統所采納,就會沿著一定的路徑發展和演進,并且很難為其他潛在的體系所代替,即使出現了更佳的替代方案,既定的發展路徑也很難被改變。根據該理論,適度的路徑依賴可以保持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持續性,但過于局限于現有的路徑,勢必會制約經濟發展的創新,弱化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就我國口岸經濟的發展而言,目前其對區位和政策的依賴度還比較高。
對區位的依賴。口岸作為國家指定的對外往來的門戶,是經濟貿易活動的集中地。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地處節點位置的口岸城市憑借自身的區位優勢和發達的交通網絡成為貨物的集散地。相較于其他經濟形式而言,以區位優勢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口岸經濟對優越地理位置的依賴度相對比較高,一旦遇到區位劣勢的口岸,該口岸的經濟發展將會遭遇明顯的挑戰。并且“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推進使得沿線節點城市的數量和規模均在不斷擴大,口岸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喪失。
對政策的依賴。近年來,為優化“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我國政府出臺了包括關稅減免、財政補貼等在內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為口岸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性支持。正是這些優惠政策的強大吸引力,使得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到口岸經濟的發展中,推動口岸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對于口岸經濟的發展來說,對政策的過度依賴會弱化其對市場發展的適應能力,不利于經濟的創新發展。
二是重量輕質,重點輕面。口岸經濟轉型升級,除了體現為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外,還體現為經濟發展由以數量快速增長為目標向以質量持續提升為目標的轉變,同時也更加強調以口岸為中心的區域經濟帶動輻射。然而,目前我國口岸經濟的發展仍然過多地停留在原有的以量為主、以點為主的模式下,較大程度上制約了口岸經濟的發展。
口岸經濟發展中的重量輕質問題主要表現為經濟投資和經濟收益兩個方面。在經濟投資方面,沿線城市為了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投入大量成本建設和完善口岸地區的基礎設施,但對這些投入是否在口岸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作用,缺乏足夠的關注;在經濟收益方面,對口岸經濟收益的關注以吞吐量、同比/環比增長率等指標為主,而這些指標所反映的是口岸經濟的“流量”,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口岸經濟發展給本地區經濟發展帶來的實際收益。
口岸經濟雖然是以“一帶一路”沿線的節點城市為載體發展起來的經濟形態,但這并不說明口岸經濟只局限于口岸地區的經濟發展,而應注重以口岸為中心向周邊地區輻射的以點帶面的經濟發展布局。從我國口岸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政府還是市場主體,往往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口岸地區,對周邊地區的發展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支持,導致口岸經濟的輻射效應受限,較大程度上制約了口岸經濟發展力的提升。
三是產業融合發展效果欠佳。口岸經濟是以貨物流通、交易等實體性內容為主的經濟發展形式,這種實體性的經濟發展結構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同時也增加了與其他產業尤其是互聯網產業融合的難度。
產業發展過于單一。長期以來,口岸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靠貨物集散帶動,這種發展模式使得市場主體的經濟發展理念逐漸固化。雖然一些地區認識到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經濟形態的強大力量,并通過互聯網平臺開展貨物訂單信息的提交、貨物物流信息的上傳與查詢、交易費用的結算等多項內容,但經濟發展效益仍以線下的實體貨物流通為主要來源。
產業融合缺乏整體規劃。沿線口岸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的預期制訂了相應的產業發展規劃,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導。這種產業規劃的制訂主要是針對口岸主導性產業,對于其他產業參與融合發展缺乏明確的說明,導致產業融合的方向不明、動力不足。
推動口岸經濟轉型升級的實踐性策略
突破發展中的路徑依賴。首先,發展優勢資源,深扎路徑根基。在推動口岸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對于諸如區位、人力資源等優勢性資源,要通過科學、有效的策略來增強其發展的“含金量”,以差異化、特色化的優勢來賦能口岸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于那些地處“一帶一路”交匯處的口岸,除了要積極挖掘和發揮自身的交通優勢外,還要通過配套基礎設施的完善來提升交通通達率和通行效率,強化口岸經濟發展優勢。對于以政策優勢為支持發展的口岸經濟,則要善于借助合適的路徑來向政府表達自身的政策訴求,努力獲取更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政策性優勢。同時,為了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避免不穩定性因素可能產生的經濟波動,口岸地區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開發更多的優質資源,鞏固自身的發展實力。其次,注重模式創新,突破路徑瓶頸。在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不斷加大口岸經濟發展資源投入的情況下,經濟發展的模式及產業類型表現出了明顯的同質化,這就要求口岸經濟從模式創新、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等方面著手,探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注重均衡化的口岸經濟發展模式。優化調整口岸經濟投資。合理的投資能夠為口岸經濟發展增添強大的活力,激發市場主體參與口岸經濟發展的積極性。針對當前口岸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重量輕質問題,要從投資與收益的雙重視角出發進行合理調節。對于口岸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設施,政府應當給予充分的財政性資金支持,弱化基礎設施對口岸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束縛力;對于可以借助市場機制加以實現的投資項目目標,政府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到具體的投資之中,以彌補政府投資不足。打造以口岸為中心的區域性經濟發展綜合體。在口岸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除了要注重口岸地區自身的經濟發展力增強以外,還要通過完善區域性基礎設施、構建產業鏈、細化產業分工等策略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的發展,促進“口岸+”發展,打造“1+N”(“1”代表1個口岸,“N”代表與口岸經濟發展相關聯的周邊區域數量)的區域經濟發展綜合體,為口岸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
大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可打造以貨物流通為主體的綜合性發展產業。貨物流通是口岸發展的優勢,也是口岸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探索實現轉型升級過程中,要將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融入到主體性產業之中,增強產業發展的實力。可探索構建多元產業發展格局。口岸地區除了要努力發展主導性產業外,還要積極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創造的優勢,積極發展文化旅游、農業生產等產業,培植新的產業經濟發展點。(來源:王方)
中機院致力于各類自由貿易區(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口岸經濟區、臨空經濟區、陸港經濟“一帶一路”發展項目的研究、規劃及招商運營。先后為滿洲里、天竺、楊凌綜合保稅區進行規劃;于北京新機場、武漢、張掖等地規劃臨空產業經濟建設;于成都、菏澤、安寧等地規劃陸港經濟產業建設;為泰州、孝感、貴陽、霍爾果斯等地進行經濟開發區規劃。均獲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成為當地產業(園區)經濟建設的行動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