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
@成都日報:成都目前最大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正式投產
中電建成都建筑工業化有限責任公司全產業鏈生產基地投產
9月30日,成都市目前最大的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中電建成都建筑工業化有限責任公司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在金堂宣告正式投產。至此,一個集砂石加工、商品混凝土以及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于一體的建筑工業化全產業鏈雛形初現;未來,作為“東進”項目的該生產基地,將為助推“東進”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落戶“東進”熱土 填補產業空白
據介紹,中電建成都建筑工業化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17年,注冊資本1億元,是由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金堂縣興金開發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成都花園水城城鄉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四川花園水城城鄉產業發展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成立的合資公司。公司由世界500強企業中國電建集團旗下的龍頭子企業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以下簡稱水電七局)控股。水電七局是全國建筑業100強企業及中國水電領軍企業,同時也是具有國際競爭力及全產業鏈優勢的綜合建造企業。
據了解,建筑工業化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工業園區,占地458畝,總投資10億元,包含PC構件廠、砂石骨料加工廠、商品混凝土生產廠三大功能區,是目前成都市乃至西南廠房及生產線規模最大的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也是成都裝配式建筑唯一的全產業鏈生產基地。
“當初我們選擇落戶金堂,就是看好‘東進’良好的發展勢頭。我們希望以此為契機,加強與金堂縣在建筑工業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環境治理、安置房、保障性住房工程等領域的合作,同時利用央企優勢,為成都‘東進’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保障。”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產品實現“量身定制” 生產過程力爭達到零污染
記者9月30日在該基地看到,正式投產的為該基地PC構件廠房智能鋼筋加工生產線;而在正式投產前,已經試制了不同類型的產品,款式多樣,功能各異。“現在裝配式建筑最先進在上海,基本達到了40%左右,因此我們未來發展的空間很大。在銷售方面均為訂單式生產,我們可以根據需求方的要求‘量身定制’。基地采用國家最先進的第二代裝配式建筑生產線,效率和環保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還在做一些技術和環保方面的提升,生產過程力爭達到零污染。”據該負責人介紹,相較于傳統現澆建筑,裝配式建筑可縮短施工周期30%左右,節能效果達到75%,節水約50%,勞動效率提高3倍,揚塵、噪音明顯減少,現場建筑垃圾排放基本為零。
根據成都市加快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規劃顯示:到2020年,成都市裝配式房建工程項目單體建筑預制裝配率不低于30%,市政道路、隧道、軌道交通等工程項目除必須現澆的部分外,全部實現預制裝配化。
推行“智慧工廠”管理體系 制造過程“透明化”
據介紹,該基地建成并全面投產后,將實現PC構件年產30萬方,商品混凝土年產120萬方,砂石骨料年產170萬立方米的生產能力。“我們公司科技為先,創新求變,堅持‘創新·智造·生態’的綠色發展理念,專注裝配式建筑深化設計、產品研發,不斷創新工藝,充分發揮科研優勢,建設高質量智能化系統工程。”據悉,該公司推行“智慧工廠”科學信息化管理體系,采用BIM(建筑信息化模型)全流程信息監控平臺,通過建筑工業化大數據平臺,實現建筑全流程的自動化管理;采用MES(制造企業生產過程執行系統),數據實時采集、動態分析處理,制造過程“透明化”,隨時隨地控制、協調制造全過程;采用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優化資源利用率,全面提高生產能力。
在設計環節實現信息化——以設計優化降本增效,智能化程度高;制造環節工廠化——工廠化生產,加工精度高,質量把控嚴,工業化程度高;施工環節裝配化——采用現場拼接技術,施工量大幅減少。
“我們以‘打造全國一流的綜合性預制構件生產企業和研發基地’為目標,希望可以為助推成都‘東進’戰略發展添磚加瓦。”該負責人說。
廣西
@中國新聞網:廣西最大建筑PC工廠建成投產
9月30日,廣西柳州裝配式建筑現代化產業園一期預制混凝土構件(PC)生產基地正式投產,這是目前廣西規模最大的PC生產基地。
裝配式建筑是將房子的部分或所有構件在工廠預制完成,然后運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具有“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等特征。不但像搭積木一樣簡單,還具有環境污染少等優勢,符合綠色建筑的要求。從2015年起,廣西開始推進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2017年,柳州開工建設占地1000畝的廣西柳州裝配式建筑現代化產業園。前述投產的PC基地“4+1”自動化生產線包含中央控制系統、模臺循環系統、布料系統、模臺預處理系統、養護系統、脫模系統、混凝土攪拌站等,可實現中央智能實時監控系統管理、流水線全自動化流轉、鐳射技術精準定位模具、高精度標準化布料等智能化生產,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工人工作強度,降低邊模耗損率,并且有效節約能耗,控制成本。
PC構件在工廠預制,再運輸到施工現場安裝、連接,施工周期僅為傳統方式的1/3,可節約鋼筋水泥20%-30%,節約木材80%,降低水消耗60%,并大大減少施工現場的粉塵、噪音、污水等環境污染,實現綠色、低碳、節能、環保。
2018年6月,柳州以掛牌方式出讓2宗(幅)地塊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首次將“項目須采用裝配式PC(混凝土預制件)建筑和BIM技術建設”作為競買的附加條件。
柳州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PC基地正式投產后,將有力帶動地區建筑業轉型升級,提高建筑施工質量,推動綠色施工,實現節能環保,對引領廣西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河北省
@北風網:河北遵化首個裝配式棚改項目首棟樓封頂
國慶期間,來自天津的中鐵十八局大都公司正忙碌在河北省遵化市,他們承建的遵化首個裝配式棚改項目——喬家洼、流水溝村棚戶區改造回遷安置房項目,這也是他們服務京津冀的重點民心工程,這個假期迎來了首棟住宅樓封頂。
該項目的一大亮點完全采用“裝配式”施工,大都公司副總經理兼河北管理部經理彭肇武介紹:“裝配式建筑,簡單來說就是工廠造零件,現場拼房子。比起傳統的手工建房,裝配式建筑一方面大大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節省了工期,另一方面精度更高、質量更好,可有效避免窗戶漏雨、墻面裂縫、外墻保溫層脫落等問題。”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工地上擺放著一塊塊已經在工廠內制作完成的頂板、樓梯等預制構件。“該項目總建筑面積11.4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9.4萬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面臨工期緊、工藝新、環保要求高、夏季雨水多等困難。”遵化項目經理劉漢林介紹,自今年5月1日正式開工以來,大都公司遵化項目部通過科技攻關,解決綁框梁與吊板裝配部件沖突等難題,通過調整墻體頂板施工順序以達到增加施工效率、縮短工期的目的。
為打造讓老百姓放心的精品工程,項目部在施工時進行跟蹤檢查驗收及技術指導,減少返工。據了解,為添彩綠色遵化,他們制定了集環境質量監測、科學除塵抑塵、防治揚塵施工、排除揚塵隱患等多管齊下的環保方案,嚴格按照施工現場六個“百分百”的要求,多管齊下治理揚塵,確保施工“零”污,精心呵護遵化綠水藍天,確保了工地空氣質量始終優良。
湖南省
@長沙晚報:8個月“閃建”2.8萬平方米,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孵化園十月底開園
一個月內閃電搞定方案、圖紙設計,一個月內完成土地平整、進場施工,一個月內實現主體建筑封頂……10月底,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孵化園開園納客。11月底,隨著該孵化園最后兩棟建筑交付使用,位于金霞經開區內的湖南新型裝配式建筑構件智能制造領軍企業中民筑友,將創下2.8萬平方米園區8個月“閃建”的“馬欄山速度”。10月5日,在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孵化園里,工人們如拼樂高積木一樣輕松迅捷施工,讓記者大開眼界。據悉,由中民筑友首創的EMPC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模式,已創下開工項目數量和面積全國第一。
8個月創下“馬欄山速度”
吊車舒展長臂,將鋼筋混凝土預制主柱、外墻板、樓板等部件一一“拼接”……10月5日,在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孵化園項目工地,296名工人放棄休假,正以每7天一層的裝配式建造速度按下項目建設的“快進鍵”。記者在現場看到,工地上清清爽爽,甚至看不到建筑垃圾。
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孵化園項目地處長沙城東“一河兩園”(瀏陽河、烈士公園、月湖公園)重要開敞空間的核心地帶,是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的核心節點。項目建筑面積約2.8萬平方米,總建設工期8個月,采用裝配式建筑方式建設,裝配率達70%。
自4月12日中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孵化園項目以來,中民筑友利用在行業首倡并實踐的EMPC模式,創下“馬欄山速度”——快速形成方案、快速圖紙設計、快速土地平整、快速進場施工。
“以項目1#棟為例,4月12日項目中標;5月26日首件構件開始起吊并一次性定位安裝成功,正式進入主體吊裝施工階段;7月10日完成封頂。”中民筑友建設科技集團總裁江炳生對“馬欄山速度”背后的細節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目前四棟已經封頂并進入最后的裝飾裝修階段,剩余兩棟正在加速施工中。10月底開園后,最后兩棟將于11月底如期交付使用。
首創EMPC模式,設計、制造、采購、施工“一條龍”
值得一提的是,馬欄山項目所運用的EMPC模式,為中民筑友在行業首倡并實踐,國內傳統建筑企業以EPC總承包模式(即設計、采購、施工)為主,中民筑友是國內首家在此模式上加入了“M(Manufacture)”,即“制造”這一環節的公司。
EMPC模式具有高品質、短工期、低成本的優勢,運用數字化技術打通設計、制造、裝配等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相比傳統方式,可實現建筑垃圾減少90%、施工用水節約80%、周轉材料節省70%、施工工期縮短40%。目前,以中民筑友為龍頭,長沙市裝配式建筑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已落戶金霞經開區,形成“一聯盟一基地三中心”裝配式建筑交流服務平臺。
廣東省
@大洋網:四會完成“海綿城市”規劃 建設243平方公里生態安全格局
《四會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公示稿,9月22日在四會市人民政府網站上完成為期30天的公眾征詢,開始進入實施階段。
《規劃》顯示,四會海綿城市的推進將分為2018-2020年(近期)和2021-2035年(遠期)兩個階段實施,最終達至“水生態”、“水資源”在內的15項指標。
四會市海綿城市建設范圍,涵括了城中街道、東城街道、貞山街道、大沙鎮、龍甫鎮、下茆鎮、江谷鎮部分地區及廣東省四會監獄,總面積243.93平方公里。從規劃范圍圖看到,規劃區基本上已將四會城區與城郊全部納入在內。
《規劃》顯示,在整個規劃區內,被劃分為9個雨水分區、57個海綿城市建設管控單元,并根據功能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技術導向等原則,規劃區內劃定為海綿生態修復區、海綿建設改造區、海綿建設提升區、海綿建設引導區、海綿建設優化區等5類海綿城市建設分區。
一系列的管控單元與分區的有機組合下,規劃區將構建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兩屏、兩廊、四軸、多節點”,總體形成山水伴城,斑廊成網的自然生態格局。
宏觀目標上,四會海綿城市的規劃與建設,將以嶺南文化與濱水景觀塑造為特色,完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高標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積極建設魅力四會,全力打造廣東省新型城鎮化的典范,以及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