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經濟形態,正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據賽迪顧問預測,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將超過8500億元,2026年將突破萬億元,步入萬億賽道。在政策和市場雙重因素驅動下,低空經濟發展前景廣闊,能夠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蘇州低空經濟發展現狀與實踐
政策法規逐步完善
蘇州市政府部門高度重視低空經濟發展,2024年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目前,蘇州已形成“頂層設計+行動規劃+專項法規”的“市—區(縣)”兩級低空經濟政策法規制度體系。2024年2月,《蘇州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圍繞產業能級、基礎設施、應用場景、安全監管四個方面,部署蘇州低空經濟發展重點任務,力爭到2026年,將蘇州打造成全國低空經濟示范區。同年4月,《蘇州市低空經濟發展體系與愿景》明確蘇州低空經濟發展目標,打造“12345”低空經濟發展體系。2024年10月,蘇州出臺《蘇州市低空飛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加強低空飛行活動服務管理,提升低空飛行服務便利化、規范化、專業化水平。蘇州各區縣依托各自產業基礎和產業特色,陸續出臺低空經濟相關政策,助推蘇州成為全國低空經濟示范區。
產業規模初步顯現
低空經濟產業鏈長、覆蓋領域廣、科技含量高、創新要素集中,涵蓋低空基礎設施、低空裝備制造、低空應用服務、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蘇州在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方面具備較強的優勢,結合自身產業稟賦和優勢地位,提出培育低空智造產業和低空服務產業兩大集群。
蘇州低空經濟產業圖譜逐漸豐富,產業鏈上游為系統及零部件領域,中游為低空航空器和地面基礎設施及系統,下游為低空應用。2024年,蘇州市低空經濟發展推進大會公布了蘇州市首批7家低空經濟先導產業園、30家領航企業、7家創新示范機構名單。截至2024年,蘇州注冊的低空經濟相關企業已超1000家,涵蓋無人機制造、核心零部件生產、低空飛行服務等多個領域。
蘇州低空經濟產業初具規模,在項目建設和產業基金投入上不斷加大力度。截至2024年底,蘇州已簽約低空經濟項目超300個,計劃總投資超900億元,簽約低空經濟產業基金19個,總規模超200億元。2025年2月12日,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第二批產業專項基金成功簽約,共22只、總規模408億元,其中包括規模20億元的江蘇蘇州低空經濟產業專項母基金、規模60億元的江蘇蘇州人工智能產業專項母基金、規模20億元的江蘇蘇州新型能源及智能座駕產業專項母基金。

表1 蘇州低空經濟“市—區(縣)”兩級相關政策法規梳理表
應用場景拓展豐富
應用場景是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蘇州正積極布局低空應用,加速低空應用場景落地,在無人機應用、城市治理、智慧物流、文旅服務等領域形成多元化發展格局。蘇州低空航線網絡已經初步形成,開通陽澄湖、太湖等21條低空航線,通航飛行量位居全省第一,初步構建“半小時空中通勤圈”。
蘇州公安、交通、應急、農業等部門已廣泛使用無人機開展業務。蘇州全市部署3000余架無人機,應用于河道巡檢、違章建筑監測、交通疏導等城市治理領域。2024年蘇州率先引入無人機與無人車協同配合配送快遞的模式,實現快遞配送方式創新,成為長三角區域內首個實現空地無人載具協同配送快遞的城市。2025年1月,“創新無人機配送模式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案例成功入選《江蘇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第三批示范案例》。蘇州低空旅游項目也逐步興起,打造了空中游覽、無人機表演秀等“低空+文旅”特色文旅服務項目。
飛行服務監管不斷增強低空飛行不僅要“飛得起”還要“看得見、呼得著、管得住”,飛行服務監管是低空飛行的重要環節,也是飛行安全的重要保障。蘇州在全國率先構建了“一中心”“一平臺”的市域一體化監管模式。2024年8月,蘇州正式成立低空飛行服務中心,幫助企業“飛得起”,同時保障飛得安全、飛得高效。2024年10月,蘇州正式發布低空服務監管平臺,為運營企業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的高效服務,為監管方提供實時監管,以數字化底座保障低空飛行,實現對低空飛行活動的實時監控和智能調度,有效保障低空飛行安全。2025年2月,《蘇州市低空飛行服務保障基礎設施測試指南》正式發布,進一步提升低空飛行安全水平,加速構建低空飛行安全保障體系,推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作者:張俊杰、王鐵錚、王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