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村莊規劃理念
岐山社區規劃以“三生一體、三區同建”作為規劃編制的理念,在規劃中統籌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以 “村莊規劃 + 產業規劃 + 生態規劃”編制為核心內容,共同建設農村社區、產業園區和生態保護區。 要以“優化生態空間、強化生產空間、美化生活空間和深化“三生”融合”作為規劃策略。
岐山村莊規劃編制思路
在全面分析村莊發展優勢和制約瓶頸基礎上,合理確定村莊發展定位與目標,進行人口和土地資源供需預測,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劃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優化布局農村社區、產業園區、生態保護區,并進行科學規劃,推進三區同建。 規劃要完善農村社區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全面提升村民居住環境,同時將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村莊規劃建設全過程。 要嚴格落實上位規劃中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城鄉增減掛鉤指標要求,積極盤活村莊存量閑置土地,特別是工礦廢棄地。 規劃要高度重視產業規劃,綜合考慮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要結合提升人居環境品質、保護生態環境、打造農業生態旅游進行規劃。 通過編制村莊規劃,全面引領美麗新農村建設。
一、村莊發展優劣勢分析
通過搜集資料、實地調查,在調查清楚規劃區域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村莊發展優劣勢。
1.1 村莊發展優勢
1.1.1 村莊地理位置優越, 銜接費縣開發區,境內公路、鐵路運輸交織成網,四通八達,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發展機遇多。
1.1.2 金星硯產業資源特色較為突出,歷史悠久,是中國金星硯之鄉,有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
1.1.3 北部緊靠鳳凰山, 西部緊鄰岐山,空氣清新,風景秀美。 山上有 3 棵千年銀杏樹,入秋后樹葉泛黃,是絕佳賞景之地。
1.1.4 得到齊魯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大力支持與幫助,資金、技術、人才完善,項目已經列入探沂鎮總體發展規劃, 已經完成社區建設啟動,即將開工建設。
1.2 村莊發展劣勢
1.2.1 耕地質量低,分布不均勻。 規劃區內水域和溝渠較少,農業灌溉條件不達標,基本農田收成達不到良田標準。 同時由于林地分布散亂、不規則,打破了耕地的整體分布,使得耕地不能成塊分布,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
1.2.2 羊角灣、寺口基礎設施不佳,村內電網、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設施、人畜飲水設施、供熱燃氣設施等生產性基礎設施實現性低。 村內交通水平和通達度較低, 由于地勢和資金原因,村內許多道路還是土路,寬度較窄,制約了該地區的發展。 同時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設施基礎服務實施薄弱。
1.2.3 農業資源條件較差,第二、三產業薄弱,產業發展落后。 金星硯制作主要為家庭作坊,規模小且分散,技術水平層次不齊,缺乏競爭力,產品宣傳不到位,知名度低,缺乏完整的產業價值鏈。
1.2.4 規劃范圍內采礦用地占有一定比重,未進行開發利用。 北部區域生態條件未進行充分利用。
二、村莊發展定位與規劃目標
2.1 發展定位
根據區位條件以及現狀建設條件的要求,結合探沂鎮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4],將岐山社區發展定位為“產業深度融合,人居環境品質高、具有一定文化氣息,生態環境優美,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旅游功能的美麗鄉村”。
2.2 規劃目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嚴控耕地紅線、保障村民糧食供給需求,打造漢唐風格新社區、改善社區居民生產生活條件, 發展特色金星硯產業,傳承文化,實現產業融合,保護生態、整治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三、村莊空間布局優化
通過規劃區資源現狀調查分析,結合土地整治要求,科學劃分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對農村社區、農業產業區、生態景觀區進行合理布局。規劃區域中部的寺口和羊角灣村居民點整治,復墾為耕地,劃分為生產經營區,建設產業園區;規劃區南部采礦用地閑置,未能充分利用,但地質條件較好,適合建造建筑物、構筑物,劃分為生活服務區,規劃建設農村社區;規劃區北部主要為生態林和自然保留地, 規劃為生態保保護區,建設生態景觀區;在農村社區北側建設景觀大道, 一直向西北方向延伸至三顆古銀杏樹處,與探沂鎮旅游路相連接,打造“一軸貫三區”的總體布局。

圖1 岐山社區三生空間、三區總體布局規劃圖
四、岐山社區的三區規劃
4.1 農村社區規劃
農村社區是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的空間,應滿足居住、消費、娛樂、文化傳承和社會保障等功能。 遵循“以人為本”原則,滿足村民對生活品質提升的需求,統籌考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宅基地的布局,[3]科學合理規劃鄉村生活空間,推進生活空間的有機整合和適度集聚。 發揮村莊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景觀特色優勢,優化居民樓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提升村莊整體環境品質,美化村莊生活空間,展現新型社區良好風貌。規劃岐山農村社區位于區域南部,建設用地25.51 公頃,規劃建有居民樓、商業街、村委會、金星硯博物館、幼兒園、社區衛生所、小公園、道路、綠地、停車位等。 為傳承、弘揚金星硯文化,整個農村社區風貌設計為漢唐特色風格。
4.1.1 居民樓規劃。 農村居民樓以漢唐風格建筑為主,每戶建筑基地規模控制在 133 平米以內,層高控制在 8 米以下,聯排建設兩層住宅。
4.1.2 道路、照明、停車規劃。 社區北側設計景觀大道,與旅游路相接。 生活區內道路主要是次要道路,包括社區商業街和居民樓之間的縱橫分布的路,道路硬化寬度控制在 5 米,局部增加錯車位,使村莊內部交通條件完整。 清除兩側垃圾,統一種植灌木、花卉等,同時設置部分座椅方便村民、游客休息,路面采用條石鋪設。 居民樓樓群之間的巷路和田間道路均設為 2 米寬。 建筑側面巷路,可采用鵝卵石鋪設,與周圍綠化景觀融為一體,打造一種園林氣息的藝術風,與漢唐風格的古樓交相輝映,體現出一種中西方合璧的優雅生活情趣。 在村內主干路及支路設置高桿路燈,方便村民晚上散步、娛樂活動,以及游客的出行安全;設置局部景觀節點及廣場照明,對于綠化區可用草坪燈或景觀燈柱,增加美觀度。 停車采用分散式, 結合景觀大道和附近休閑廣場分散、靈活停車,村莊內也設置分散式停車點,使停車自然地融合于村落格局中。
4.1.3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充分考慮居民生產和生活習慣, 從居民生活需求出發,因地制宜配置設施。 社區基礎設施配套達到六通,即通電、通路、通給水、通排水、通氣、通訊。在規劃農村社區北部沿居住區增加岐山社區商業街,與景觀大道平行,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帶動社區旅游業的發展。 充分利用金星硯特色資源優勢,在商業街中西部布設金星硯加工作坊, 在商業街西邊建設金星硯小型博物館,為社區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解金星硯文化的場所。 在農村社區東側規劃建設村委會,在社區東南處規劃一處社區衛生所, 社區中心位置規劃一處廣場,居民安置區內規劃一處幼兒園,沿涑河支流東側建造公園,與金星硯博物館連接,滿足村民日常生活、休閑娛樂及游客休憩觀光需求。
在強化整體布局的基礎上,以點帶線,以點帶面,以建筑、水、綠化、道路的綜合強化與協調化,提升村莊的整體形象。 在居民樓房前屋后及側面均做好綠化,選取桃、杏、葡萄等經濟作物作為綠化樹種,適當配置香樟、紫荊、黃楊、黃櫨等樹種,打造四季均有綠色點綴的規模化綠地。 公園內有機布置綠化樹種、健身器材、廣場空地、鵝卵石道路等,采取園林設施工藝,使其有機結合起來。 河流做好清淤、疏浚工作,清理河中水草,兩岸設置綠化帶,種植親水樹種,通過河畔的靈活處理,將水文化引入人們的生活,體現“智者樂水”的傳統理念。 在居住區和公共服務設施周圍分散設置垃圾收集點, 并在整個社區設置垃圾中轉站一處,便于這個社區的垃圾集中堆放、中轉。 在金星硯博物館處、公園、廣場等公共活動場所設置公共廁所。 岐山農村社區規劃圖見圖 2。

圖 2 岐山農村社區規劃圖
4.2 產業園區規劃
推進“一三產提升融合,產業多極發展”的發展模式。 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重點發展小麥、玉米、小米等綠色無公害產品,適當種植經濟作物如棉花、向日葵等,增加農產品類型。 深度挖掘社區旅游觀光、文化教育、鄉村生態休閑價值,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生態旅游觀光和文化旅游,打造鄉村特色旅游。 使游客在社區內既能欣賞到漢唐社區特色風情、田園風光、金星硯產品的美,又能感受到金星硯的文化傳承。 圍繞文旅、生態旅游服務發展餐飲住宿、農產品電商、產品展銷等相關功能業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圖 3 岐山農業產業區規劃圖
4.3 生態景觀區規劃
在岐山社區(行政村)由南向北修建一條景觀大道作為主要交通道路,與探沂鎮旅游大道相連接,規劃寬度為 8 米,斷面形式為人車混行。 道路兩側可根據具體地段情況布置自然式綠化帶,依據村民喜好和當地氣溫地勢條件,于景觀大道兩旁種植黃櫨。 該樹種適宜叢植于草坪、土丘或山坡, 亦可混植于其它樹群尤其是常綠樹群中。黃櫨花后久留不落的不孕花的花梗呈粉紅色羽毛狀在枝頭形成如云似霧的景觀,同周邊田園風光相融合,極大地豐富了視覺感官,另外黃櫨也是良好的造林樹種。
村莊北部有三棵千年古銀杏樹,是明代岐山寺時期留下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所以在銀杏樹附近也增設十個停車位,設置成環狀,扇形,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也可采用車位磚,避免瀝青路或混凝土路施工對古樹造成破壞。
通過退耕退草還林,提高植被覆蓋率,緩解生態環境問題。 依托岐山獨具特色的山水格局,激活青山綠水,釋放生態價值,山水相依,讓游客體驗世外桃源之感。 同時,優化生態空間結構,提升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 倡導保護性發展,增加生態空間的復合功能,提升生態空間的綜合效益。
結語
村莊規劃中合理布局三生空間,共同規劃與建設農村社區、產業園區、生態保護區,有利于推進整個村域范圍統籌建設, 對打造美麗鄉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不同資源條件的村莊應在“三生一體、三區同建”理念引導下,結合村莊實際,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并制定合理的規劃實施策略,使村莊規劃落實落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作者: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