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東風:解鎖萬億級市場的密鑰
低空經濟,這個曾經隱匿于云端的 “未來產業”,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落地生根。2024 年《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的實施,首次將 120 米以下空域劃設為適飛區,并賦予地方政府部分管理權。政策紅利下,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從 2023 年的 5059.5 億元飆升至 2025 年的 1.5 萬億元,預計 2035 年將突破 3.5 萬億元。
區域試點加速分化
中央空管委首批選定合肥、深圳、成都等 6 城開展 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試點,深圳更提出打造 “世界低空經濟第一城”,計劃建設 5 個垂直起降場并開通跨城物流航線。地方政府則八仙過海:浙江設立 11 個 “先飛區”,內蒙古打造呼包鄂低空經濟圈,泉州南安通過 “一核雙園三試點” 布局全域空域,獲批 360 平方公里飛行權限。
資本密集涌入
全國已設立超千億元低空經濟產業基金,廣州、蘇州等地百億級基金重點投向飛行器制造、空管系統等核心領域。深圳寶安區 2024 年無人機物流飛行量達 25.84 萬架次,占全市三分之一,豐翼寶安低空智慧物流運營中心實現 “空地協同” 配送,時效提升 4 倍。
二、技術攻堅:突破產業瓶頸的利刃
低空經濟的競爭本質是技術實力的較量。從材料革命到智能控制,每一項突破都在重塑產業格局。
材料創新重構產業基礎
鋁合金、鈦合金、碳纖維等高性能材料成為核心競爭力。2024 年中國鋁合金產量達 1614.1 萬噸,同比增長 9.6%,CR10 企業集中度超 50%。碳纖維產能突破 13.55 萬噸,長三角、珠三角形成 “技術 + 應用” 雙輪驅動格局,吉林碳谷原絲市占率超 50%,成本控制能力全球領先。
核心部件國產替代提速
激光雷達市場規模 2024 年達 139.6 億元,同比增長 83.9%,預計 2025 年增至 240.7 億元。電機領域,宗申動力、臥龍電驅等企業主導無人機動力系統,工業電機市場規模 2025 年將達 4074.3 億元。億航智能與清華大學共建聯合研究院,聚焦中大型 eVTOL 的能源與推進、自動飛行控制等核心技術,其 EH216-S 機型已在西安完成載人試飛,計劃 2025 年實現商業化運營。
空管系統智能化升級
深圳構建 “通感一體” 低空智聯網,通過 5G、北斗、AI 實現全空域實時監控;上海 - 蘇州城際航線引入夜間飛行技術,乘客可在空中俯瞰黃浦江夜景,20 分鐘直達雙城。西安航天基地啟用全國首個 “低空飛行管控中心”,整合氣象、導航、應急等數據,實現無人機巡檢、醫療配送等場景的規?;瘧?。
三、場景落地:檢驗商業價值的試金石
技術的價值最終要在場景中兌現。從物流配送、城市交通到文旅融合,低空經濟正重塑傳統產業邏輯。
物流配送:效率革命的起點
湖北十堰試點無人機山區配送,33 公里路程從 2 小時壓縮至 16 分鐘,單票成本降至 0.37 元。深圳豐翼無人機開通深莞珠跨城航線,構建 “樞紐 + 網格 + 終端” 三級網絡,航空件時效縮短半天,同城配送 2 小時達。行業預測,2030 年無人機配送將占快遞市場 10%,規模超 2000 億元。
城市交通:立體出行的未來
峰飛航空盛世龍 eVTOL 完成跨長江首飛,5 分鐘直達兩岸,較地面交通效率提升 80%。上海新空直升機開通 “昆山 - 楊浦 - 浦東” 航線,串聯長三角低空網絡,夜航服務將通勤時間轉化為文旅體驗。西安計劃 2025 年開通航天基地至咸陽機場航線,10 分鐘直達,票價 200-300 元,預計年客流量超 50 萬人次。
應急救援:生命通道的守護者
泉州南安依托省級應急救援中心,部署 26 臺無人機開展森林巡護、水域監測,2024 年累計巡護 200 萬公里,電力巡檢超 700 小時。深圳寶安中心血站開通 8 條無人機送血航線,2024 年運送血液 4412 公斤,為搶救爭取黃金時間。
四、風險防控:穿越產業周期的盾牌
低空經濟的高成長性伴隨高風險,投資者需警惕三大陷阱。
政策落地不及預期
盡管《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已實施,但空域開放細則、適航審定流程仍存在不確定性。eVTOL 適航取證周期長達 3-5 年,部分企業因技術標準不統一陷入研發停滯。
技術迭代風險
電池能量密度、飛控系統可靠性仍是瓶頸。某無人機企業因鋰電池自燃事故導致項目終止,暴露技術驗證不足的隱患。建議優先選擇與科研機構合作緊密的企業,如光啟技術通過超材料無人機實現全機身結構創新,獲株洲國資戰略投資。
成本控制挑戰
無人機物流單票成本雖降至 0.8 元,但初期基建投入巨大。湖北十堰試點項目設備采購、起降點建設等成本達 150 萬元,需規模化運營攤薄費用。投資者應關注 “1+N” 商業模式,如豐翼科技在深圳探索 “物流 + 智慧城市服務”,提升邊際收益。
五、投資策略:精準布局的指南針
產業鏈縱向深耕
上游材料
:聚焦鋁合金、碳纖維龍頭企業,如閩發鋁業、吉林碳谷,受益于航空材料需求爆發。
中游制造
:鎖定 eVTOL 主機廠及核心部件供應商,億航智能、小鵬匯天訂單飽滿,宗申動力、臥龍電驅主導電機市場。
下游運營
:優先選擇政策支持明確、場景成熟的領域,深圳無人機物流、西安低空文旅已形成盈利閉環。
區域選擇四象限法則
維度 | 高政策支持 | 低政策支持 |
高技術密度 | 深圳、上海 | 西安、成都 |
低技術密度 | 泉州、十堰 | 謹慎進入 |
資本運作路徑
早期項目可通過產業基金參與,如西安設立專項基金對無人機采購最高補貼 5000 萬元 / 架;成熟期企業則關注并購重組機會,光啟技術引入株洲國資后,超材料基地建設加速,市值突破千億元。
結語:御風而行,決勝低空新藍海
站在產業爆發前夜,低空經濟正從 “概念炒作” 走向 “價值兌現”。投資者需把握政策紅利窗口,在技術攻堅、場景落地、風險防控間找到平衡點。當無人機穿梭于城市天際,eVTOL 搭載乘客翱翔云端,這場低空革命不僅是商業機遇,更是人類對空間利用的重新定義。
作為全球低空經濟規模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用五年時間將市場規模從 2019 年的不足千億元推升至 2023 年的 5059.5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33.8%。政策東風下,這片萬億級市場正從政策紅利期邁向技術深耕與場景爆發的關鍵階段。
一、政策破局:從 “限制飛行” 到 “有序開放”
1. 頂層設計重塑空域規則
2024 年 1 月 1 日正式實施的《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首次將無人機納入法治化管理框架。這一被業內稱為 “低空憲法” 的文件,明確劃分管制空域與適飛空域,將 70% 以上的低空空域開放給通用航空。以深圳為例,其劃定的 2100 平方公里適飛空域中,企業可通過 “優翼匯” APP 實現 “一鍵申請、線上審批”,將傳統需要 72 小時的飛行審批壓縮至 2 小時。
2. 地方試點打造先行樣本
濟南作為全國低空經濟改革先鋒,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兩年將低空經濟寫入施政綱領。其打造的 “鯤鵬智飛系統” 實現了飛行計劃協調、空域管理、應急處置的全流程數字化,使無人機醫療樣本運輸航線日均運行量突破 20 架次,累計運輸試劑超 3000 架次。這種 “政策試驗田” 模式正被復制到廣東、安徽等 15 個省份,形成 “中央統籌 + 地方創新” 的雙輪驅動格局。
二、技術攻堅:突破 “飛起來” 的核心瓶頸
1. 飛行器性能迭代升級
億航智能 EH216-S 無人駕駛載人飛行器的出現,重新定義了低空交通標準。這款通過中國民航局適航認證的機型,采用全備份安全設計,電池能量密度達 400Wh/kg,可搭載 2 名乘客以 130km/h 的速度飛行 35 公里。2024 年 11 月,其在泰國曼谷完成首次載人飛行,標志著中國技術開始主導東南亞市場。而零重力飛機工業研發的 ZG-T6 傾轉旋翼飛行器,通過材料優化將自重降低 15%,航程突破 200 公里,為城際物流提供了新可能。
2. 基礎設施構建智慧網絡
在深圳,美團無人機構建的 “三維物流網絡” 已覆蓋 53 條航線,累計完成 45 萬單配送。其自主研發的 “蜂鳥系統” 可實現千架無人機同時調度,配送誤差控制在 0.5 米以內。濟南則通過 “數字低空飛行管理服務平臺”,將全市劃分為 12 個飛行網格,實時監控超 200 架無人機動態,實現 “一圖統管”。這種 “天上有云(云端管理)、地上有網(通信基站)、空中有眼(監測設備)” 的立體網絡,正在重塑低空經濟的基礎設施格局。
三、場景落地:從 “試驗田” 到 “聚寶盆”
1. 醫療急救:與死神爭奪黃金時間
2025 年 4 月,中船海神公司研制的全球首款 “急救(轉運)無人機” 在浙滬完成實戰演練。當海上漁民突發心梗時,這架無人機可在 10 分鐘內抵達現場,機載急救艙能同步實施除顫、呼吸支持等 12 項生命維持措施,將救治響應時間縮短 60%。濟南航空勤務飛行隊更構建了 “15 分鐘響應、30 分鐘就位” 的救援圈,通過直升機與無人機協同,使全市創傷患者死亡率下降 22%。
2. 物流配送:重構城市效率基因
在香港馬鞍山,美團無人機穿越維多利亞港,將原本 40 分鐘的騎行配送壓縮至 8 分鐘。這種 “跨海 + 公園” 的復雜場景突破,讓香港科學園的白領們首次體驗到 “咖啡還冒著熱氣” 的即時配送。而在陽澄湖大閘蟹產區,順豐無人機每天往返 20 余次,將剛捕撈的螃蟹 4 分鐘內運至中轉場,配合冷鏈航空網絡實現 “從湖區到餐桌” 的 24 小時極速保鮮。
3. 城市治理:開啟空中監管新時代
濟南低空經濟發展集團的無人機隊,每年完成 3775 公里熱力燃氣管線巡檢,發現隱患數量較傳統人工方式提升 3 倍。在深圳,警用無人機搭載 AI 識別系統,可在 10 秒內完成車牌識別與人員追蹤,使重點區域犯罪率下降 40%。這些空中 “眼睛” 正成為智慧城市的核心基礎設施。
四、實戰突圍:企業的三大生存法則
1. 構建場景閉環能力
零重力飛機工業的突圍路徑極具代表性:其 RX1E-A 電動固定翼飛機主攻通航培訓市場,ZG-ONE 多旋翼飛行器聚焦低空文旅,而傾轉旋翼的 ZG-T6 則瞄準未來城際物流。這種 “產品矩陣 + 場景滲透” 策略,使其在 2024 年實現營收增長 210%。濟南低空集團更通過 “無人機 + 醫療 + 巡檢 + 教育” 的多場景協同,形成可復制的 “濟南模式”。
2. 破解適航與成本困局
億航智能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其 EH216-S 通過 “模塊化設計 + 冗余系統”,將適航認證周期縮短至 18 個月,成本較傳統直升機降低 70%。而順豐豐翼科技則通過 “電池租賃 + 航線分包” 模式,使單架無人機日均運營成本降至 300 元,較傳統物流車降低 55%。
3. 搶占基礎設施制高點
美團無人機在深圳部署的 200 余個起降點,已形成覆蓋核心城區的 “低空配送網絡”。這種 “先建網絡后拓場景” 的策略,使其在 2025 年獲得香港首批低空經濟沙盒資質時,能迅速開通跨海灣航線。濟南 “優翼匯” APP 則整合飛行審批、設備租賃、培訓服務等 12 項功能,成為企業進入山東市場的 “入口級工具”。
五、未來戰場:萬億市場的終極對決
1. 技術革命催生新物種
2025 年,全球首款氫燃料電池無人機將在深圳試飛,續航時間突破 5 小時;2026 年,億航智能 VT-30 復合翼飛行器將投入運營,航程達 300 公里,徹底改寫城際物流規則。這些技術突破正在孕育千億級細分市場。
2. 跨界融合重構產業生態
當無人機配送遇見新能源汽車,順豐在深圳試點的 “無人機 + 換電站” 模式,使每單配送碳排放量下降 82%;當載人飛行器遇見智慧城市,億航智能與合肥合作的 “空中交通指揮中心”,可實時調度 200 架飛行器,緩解地面 30% 的交通擁堵。這種 “航空 + X” 的化學反應,正在創造無限可能。
結語:飛向天空的新動能
站在 2025 年的節點回望,低空經濟已從政策文件中的概念演變為改變城市肌理的現實。當順豐無人機穿越城市天際線,當億航飛行器載著乘客掠過珠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一個產業從 0 到 1 的蛻變。對于企業而言,這既是機遇的藍海,也是實力的試金石。唯有那些真正理解政策邏輯、深耕技術細節、洞察場景需求的先行者,才能在這場天空爭奪戰中笑到最后。